叶德辉:综合政府和商业的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畅言网 2023-08-25
叶德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叶德辉,教授,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广西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广西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产品设计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奖终评评委,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终评评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赛区副主任,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访学学者。曾获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全国十佳教育工作者”提名奖,主持省级教改项目A类1项,B类1项,研究生省级教改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同时,主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6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篇(含CSSCI期刊5篇)。研究方向:产品设计、设计文化。
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及实践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
叶德辉:我大约是从10年前开始关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当时国内也不断有一些艺术乡建的探索,比如欧宁和左靖共同发起的“碧山计划”等,给我很大的启发。而我所在的学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从桂林市区迁至桂林市灵川县,这个县位于桂林市的乡村地区,所以我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后,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设计专业知识为地方经济服务,并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查和研究。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开始响应国家政策,推行美丽乡村计划,我校也参与了很多相关的项目,我开始从设计角度主动介入乡村振兴服务工作。
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设计扶贫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给了我很多启发。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设计扶贫的项目,并从中汲取相关实践经验。在2019年,我申报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湘黔桂三省坡侗族聚居区的设计扶贫模式研究》,主要内容就是设计助力少数民族乡村的扶贫。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开展了大量调研,并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直到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国家领导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于是我开始将主要关注点从设计扶贫转移到设计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我关于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和发展的历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有怎样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叶德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自1985年开始开办工业设计专业,至今已将近40年,现在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开设有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
学院教学研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第一:我校作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校,学院的设计学科强调全面融入电子信息特色,即所有专业都与电子信息相关。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的实践中注重技术支持。因此在为社会提供设计服务的项目中,技术支持是我们设计学科的显著特点,所以在我们服务社会的诸多项目中,一直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我们的设计学科更具有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色;第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地处风景文化名城桂林,因此我们的设计专业强调与旅游的融合,符合现今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视觉传达等专业,都在全面融入服务设计等系统性设计服务理念,同时通过参与一些桂林市文旅发展的项目,为城市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学院的设计专业不仅局限于产品层面,还更多地注重品牌以及系统服务设计的理念;第三:由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所以在课程建设及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强调为民族地区服务。在教学和科研中,我们取得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成果,充分体现了为民族地方服务的特色。总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充分发挥数据化、信息化和在地化的特点,强调设计为民、设计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并将设计应用在祖国大地上。我院2023年的毕业设计均以桂林的一个郊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主题,利用学院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知识,提供设计服务,在一系列毕业设计选题中有200余个与龙胜地方服务相关的选题,并设计出许多具有特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设计成果。
从自己的设计实践总结,您认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词是什么?
叶德辉:从我多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来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在地性”。所谓“在地性”就是强调设计要落到某个具体的乡村,确确实实地为乡村服务,而不是泛泛地提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为某一个具体的乡村去做特定的设计服务,充分挖掘乡村的所有资源,通过设计创新为他们提供特定的服务。现今国内有很多所谓的特色小镇,恰恰就违反了在地性的原则和特点,用统一的样板去设计所有的乡村或城镇。因此我认为,乡村振兴的设计服务要强调为某一个具体乡村或某一些具体特定的乡村人群服务。
第二个关键词是“参与性”,即强调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设计服务。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少数设计师或乡村干部的推动,重点要强调利用设计的资源整合特点,吸引和激发当地村民、地方政府等各方参与。通过各方参与的合力,共同改变乡村的面貌,才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因此,“参与式”是推动整个设计服务乡村的基本动力,需要利用设计手段组织和引导更多民众的参与。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性”,为乡村振兴服务,要主动挖掘地方的文化资源。文化是一种提升和丰富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所以设计为乡村服务,一定要挖掘乡村中所有的文化资源,通过设计手段主动进行现代化的转化或者提升。通过文化的时代性的提升,凝聚更多的村民参与,同时也能让更多人看到文化所展现出的新魅力,最后以实际的设计项目展现出来,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参与度,同时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这也是目前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问题和难点之一。
第四个关键词是“共享性”。所谓“共享性”就是设计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所有的村民感受到通过设计带来的好处和红利,这也是前面我们反复强调让更多村民参与的结果。通过设计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让所有村民都能够分享,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也是通过设计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哪些路径?
叶德辉: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从上向下的路径,即依托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利用设计作为资源整合的力量为政府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策略。比如我所在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参与的桂林市全州县大坪村红色湘江的乡村振兴项目,利用政府的强力推动,对大坪村原有的红色湘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把红军经过的湘江食堂改造为博物馆,同时进行了系列的墙绘活动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字化展馆。这种由政府推动的从上向下式的路径,具有高效的项目推进和成效显著的优点,不足之处就是主要由政府主导和外部参与来完成,普通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另外一条路径是基于商业力量推动的从下往上式的,由商业利益的驱动力推动乡村振兴。例如,我院参与的灵川县乡村改造项目,对乡村民居进行统一规划改造。项目前期推进得非常快,效果也比较明显,但由于缺少了村民的参与和共享,使他们的资源分配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引起了很多村民的抵制,使得这个项目在后期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同时,在这种路径下,设计实现具体价值和商业利润是关键,因此设计收益往往非常明显。然而,这种路径容易受到资本的限制,导致统一规划和面貌难以实现,可能出现风格单一的问题,使整个乡村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综上所述,两条路径各有优缺点。从上往下的路径侧重于政府推动,高效但缺乏民众参与和共享;从下往上的路径则依赖商业力量,设计能够实现具体价值,但可能受到资本限制和统一规划问题的困扰。在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这两条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和商业力量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如何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您如何实现在地化?
叶德辉: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去注意。第一个是要主动搞好关系。我们在具体参与一些纵向项目或者是与当地合作的一些横向项目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跟政府或者是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改善,尤其是我们在参与的一些政府项目中主动地去通过一些相关人员,比如说政府主要负责的人员或者是乡村的第一书记等,跟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使项目更容易推进。同时,良好的协作关系更便于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使设计项目更易于转化。因此,维持良好的关系是推动乡村振兴项目的关键。第二个是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设计师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具备服务意识,主动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将自己视为领导者。特别是在参与政府项目时,应主动为他们提供项目规划和咨询服务,提前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他们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服务提升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质量。所以我觉得,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以上两方面都非常重要。
关于如何实现在地化的问题,我有以下三点看法:第一,利用地方的地域特色。主动利用乡村的地形、气候和其他地理环境特点,将其融入设计中,通过设计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的独特性和地域魅力;第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挖掘乡村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特色,通过设计的助力,将乡村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独特的设计元素,展现乡村的独特文化魅力;第三,依靠当地的村民参与。紧密依靠当地村民,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实现协同共创。通过与村民的合作,能够创造出更符合他们期望的设计形象,并使设计服务的成果能够为他们所共享。这三个方面是实现本地化的关键要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在您的设计中,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实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您的设计方法和决策?
叶德辉:在乡村振兴的设计项目中,我会考虑到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科技艺术与实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决策和评判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考虑的是时代性。新时代新的乡村应该有新的设计,要呈现新的面貌,所以我会考虑融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性特征,例如新型声光电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以体现时代性特征;第二个主要考虑的还是地域性的特点。这也是我反复提及的内容。设计必须符合乡村的地域特点,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并依据当地的文化和个性进行整体性的设计。设计应与地域人文相融合,避免过于突兀,因此我们在做一些项目中必须考虑如何融合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实现自然和谐统一;第三个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成本。在项目规划和技术选用时,必须要考虑成本因素。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限制,选择合理的规划和技术,并采用适当的解决方案,以最终实现设计目标。
乡村振兴需要不同设计/艺术专业的协力,如何实现资源有效调动和学科跨界平衡。
叶德辉:乡村振兴本身就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各个学科和不同设计专业的参与。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个专业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项目中。如视觉传达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都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参与到相关的项目中。在项目协调和管理方面,我们采用了“一体主导,多元协同”的模式。根据项目的特点,突出某一方面,让某个专业承担主导角色。比如在农产品开发项目中,我们通常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主导,负责整体策划、包装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而其他专业,如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专业协同参与,改善了以往单体的设计开发模式,通过主导和协同参与的设计支持更好地完成项目。在设计湘江红色展馆项目时,我们就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主导,其他专业为辅,开展项目相关设计工作。而对于涉及文创产品设计的项目,产品设计专业则发挥指导作用,协同其他专业进行设计工作。所以这种以一个专业主导其他专业协同的模式相对符合现代乡村振兴项目的设定和安排,可以有效促进项目和团队的协同。通过这种模式,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项目中相互熟悉,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鼓励项目研究人员跨学科进行合作研究,组织学科交叉的研讨会,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乡村振兴项目中的问题,并形成一个具有主导角色的团队。因此,我们的这种“一体主导,多元协同”的设计模式主要还是强调形成团队,团队内有各个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团队强调主体专业部门有人负责、有人牵头、有人组织和管理,其他专业则完成协同任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实效。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设计师可能需要应对各种变化,例如市场需求、政策变化、技术进步,您如何看待及应对。
叶德辉:我个人觉得,首要的是深入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很多乡村在现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进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中一定要深入乡村实地去了解现代乡村的发展情况,避免闭门造车;第二,要持续地学习。作为设计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技术、设计方法和地方特色的应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提升自己服务乡村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变化;第三,在设计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地强调协同参与。作为设计师,要与技术和市场等各方面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同形成系统合力,不仅关注单一设计,更要注重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设计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在乡村振兴服务中反复强调和着力推进的关键点。
在您看来,怎样才能使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在您的设计中是否会考虑设计师的退出机制。
叶德辉: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乡村的精神文明发展。设计师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物质性的提升,如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还应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只有让乡村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并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应该立足于乡村的文化振兴。就像我在前面谈到的设计扶贫,更多着力在文化扶贫上面一样。乡村振兴也应该注重文化的振兴。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整个乡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的退出机制非常重要。设计师通过参与设计项目,更重要的是让乡村的普通村民意识到他们自身的重要性。设计师只是参与的一种方式,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乡村的村民都能意识到他们自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参与者,设计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参与,最终形成村民自主改善乡村面貌的机制,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您的实践中发现设计师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暴露出哪些短板?请您给参与乡村振兴的设计师一些建议。
叶德辉:在我参与乡村振兴设计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理想化,不了解乡村的具体情况。要解决实际的农村问题,设计师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大量的调研,了解村民的具体需求,仅凭闭门造车的设计很难符合真正的乡村实际情况。第二点是,设计师在整个设计实现过程中的系统把握能力不足,他们只关注设计,却缺乏对成本和实施落地的综合考虑。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牵涉到的因素特别多,成功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是有可能一个小小的因素就会导致项目无法推进。我们学院有一个设计师在参与乡村改造的过程中就发现,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做设计,而是去调节村民的利益,去对村民进行说服。因为只有村民达成一致,实现了相对的公平,项目才能落地,所以可见,设计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整个系统的成功非常关键。第三点就是协调能力和关系把握能力的重要性。有时候,这甚至比单纯的专业设计能力更为重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通过系统性平衡各方利益,许多设计才能够得到落地,如果无法获得支持和合作,再好的设计也将无法实现。因此,我建议设计师应该多做主题调研,深入乡村,了解村民的具体需求和各方利益,包括政府的诉求。同时,设计师也应该学习农村相关知识,包括政策和文件,为设计提供相应的支持。此外,多与农村农民和各级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调,锻炼自身的协调能力和关系处理能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设计师将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
根据多年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在您看来,设计未来还能为乡村振兴做哪些工作?
叶德辉:根据我多年的乡村振兴的设计参与实践来看,设计未来在乡村振兴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未来的乡村将不再是仅限于田园牧歌般的理想化场景,而是具备便捷交通和完善配套设施的乡村,城乡之间的流动将更加便捷,许多人选择在乡村生活而不是城市。因此,设计在乡村振兴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是乡村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在地化。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或者是本土设计意识的提升,可以使乡村居民具备设计的头脑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利用设计去改变自己乡村的面貌,只要实现这一点,乡村改善就会具备主动性和内生动力。第二是未来城乡协同发展。设计可以为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助力,利用设计的资源整合优势,把乡村各方面资源与城市资源进行对接,实现广泛的协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设计的独特的优势。第三是乡村数字化的发展。未来乡村振兴亟需数字化的整体推进,设计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手段,尤其是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融入乡村的整体发展中。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更好地展现乡村的新面貌和时代特色,实现乡村改造与数字化的整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