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垃圾  > 正文
建筑短命源于制度生命力匮乏
发布时间: 2010-04-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界绿色建筑大会上对“中国建筑寿命”的盘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74年。(4月6日《中国日报》)

  细究起来,中国建筑普遍短命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其实不止是产生大量垃圾、破坏环境,以及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据悉,我国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还可能是助推高房价的一个重要潜在诱因——我们的楼市中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改善型住房需求”?原因之一就在于,现有住房在“短命”规律作用下,迅速破旧不堪,让人不得不寻求“改善”。

  中国建筑质量所以如此短命——“楼塌塌、楼脆脆、楼歪歪、楼裂裂”之类现象频仍,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保证建筑高质量的技术能力和建筑智慧——早在建筑技术水平和能力远不如今天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曾建造出大量十分坚固耐用、健康长寿乃至延续至今的伟大建筑。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建筑质量能力,岂能反而不如古人?

  真正的根源,在我看来,其实是我们确保和维护建筑高质量的制度出了问题。由于这些制度本身便缺乏足够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既无法保证建筑的“优生优育”,也无法促进它的健康长寿。比如,我们的建筑质量监管制度。应该说,目前我们在建筑设计到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监督乏力的缺陷,“以审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等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给建筑商和开发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更重要的还有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政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得不承认,建筑普遍短命,虽然对于普通居民、社会本身毫无益处、危害极大,但对于惯于朝令夕改、极为随意、“一任领导一规划”的城市规划以及盲目追求眼前政绩如GDP数字的考核制度来说,却是相当有利、极为契合的。这其中的奥妙,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此前曾生动指出的,“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种制度背景下,建筑“建了拆,拆了建”显然难以避免,而既如此,就算是建筑质量本身毫无问题、十分可靠,“短命”的宿命也是注定的——这些年,全国各地使用不久乃至根本未投入使用的新建筑便面临拆迁的事例,并不鲜见。

  此外,目前我们的房地产管理制度、征地拆迁制度,同样也是建筑短命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实际拥有者、垄断唯一的供应者,同时也是征地的绝对主体,居民只有房屋建筑本身的所有权,对下面的土地则只有有限的使用权。这意味着,居民对房屋的产权实际上是不完整、残缺的。于是,征地拆迁便格外容易,在这之上的房屋或者说建筑的质量当然也就岌岌可危了。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