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吕成:传承与创新,为城市建筑注入新活力

吕 成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大师,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西安市“建筑双碳”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文化委员会委员。负责多项课题研究及工程项目,如中国长城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

 

请您介绍一下华夏院创立的初衷?

吕成:
一.华夏院创立背景与初衷:华夏院成立于1993年,由张锦秋院士响应建设部的号召而创立,旨在为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提供相应的工作团队。其名称“华夏”体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思想的初衷。

二.人才培养:张院士希望通过华夏院培养一批人才和学生,将其视为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过去30年间培养了众多人才。团队成员在项目实践能力和创作理念上均得到显著提升,并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张院士培养人才的初衷得到了良好实施。2023年华夏院成立30周年时,近200名曾在华夏院工作过的老同事济济一堂。目前团队约有80人,表明已有120多人从团队“毕业”,他们均以在华夏院的经历为荣。

三.作品精品化:张院士提出华夏院的目标是创作精品,因此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贯彻这一思想,在全国完成了上百个优秀作品,持续实践着华夏院的创作目标。华夏院的命名是为了传承华夏的优秀文化,通过打磨优秀作品和培养人才,将这一理念贯彻下去。从30年的历程来看,华夏院正在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华夏院在与甲方相处时有什么秘诀?

吕成:

在处理与甲方的关系时,我们主要依赖于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并没有特殊的秘诀。建筑师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相关法规明确界定的。因此,我们在这些既定的权利框架内尽可能地发挥作用。

 

华夏院设计的逻辑和方法是什么?

吕成:

华夏院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倾向于在前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我们认为要坚持基本的思维逻辑,根据这种逻辑去分析和判断,进行细致的、理性的分析。建筑应该是基于理性的,建筑本身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城市、人的关系等,自身也要和谐,能够良好地运行。当然,建筑创作肯定还包含有诗意的部分,但艺术创作也不能脱离理性。


华夏院从创立之初就提出“和谐建筑”的理念,30年来团队如何践行这个理念?

吕成:

首先,华夏院坚守的创作精神是和谐建筑理念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最难的是坚守创作理念。

我自己在1990年入学开始学习建筑学时,切实感受到了西方建筑学术思想的大量涌入。这些思想在西方已经发展成熟,有清晰的脉络,但在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想同时涌入,使得我们作为学生感到混乱,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只能凭个人喜好去选择学习某个思想或建筑师的作品,而这些喜好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所以,当时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面临着一个问题: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创作路径?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城市率不断增长,大量的新建建筑在产生,大量的建筑师在创作。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思潮和实践,这些实践都是通过中国建筑师的个人理解去落地的,所以建筑面貌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产生了大量的西方经典建筑的复制品。

在这个时代里,作为一个建筑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是特别难的。首先,你需要知道什么是对的,才能有自己的信念去坚守。我认为张院士创立华夏院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坚守建筑创作理念。我们现在总结和谐建筑理念,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经过不断的建筑作品的实践,最终成为了我们团队的文化自觉,变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创作态度。

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传承,让它适应现代的社会使用需求,产生了文化传承和时代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在中国建筑领域,尤其是80年以后这段历史上,其实有很多次的反复,比如批判复古主义、批判带帽子等过程之中都会有这样的声音,把一些文化的东西简单化、粗暴化。但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我们还能坚守几十年,回过头来发现这个是对的。

第二,探索是任何一个团队都会去做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施工工艺、建造技术、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等的要求都在不断发展。因此,探索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第三,我们特别关注的重点是实践。我们很少用理论去解释自己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作品来展示自己的创作观点和思想,用实践来发声,用实践来阐释自己的建筑思想。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建筑师的自我要求。可能不需要牵扯到那么多理论纷争,而是通过建筑实践作品来阐释自己的建筑思想。

 

建筑师们在讨论方案外形总是避不开“像或不像”之间的问题,华夏院的方案自成体系,其精神内核是什么?

吕成:

我们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建筑师,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像”或“不像”来形容他们的作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建筑师有个人的风格标签,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对建筑空间的极致追求;而另一些建筑师则更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分析和呈现,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标签。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建筑师。在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特别追求团队标识或个人标签式的建筑形象或空间。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华夏文明的早期就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然而从唐末以后“废都”一度成为西安的代名词,这座城市经历了长时间的衰落,政治中心的地位逐渐消失,变成了西北的一个重镇,地域特征愈发明显。因此与汉唐雄风的核心形象相比,现代的西安城市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塑造西安的城市风貌和形象?我们在西安本地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创作,这些创作都是基于对西安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我们成功地为西安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风貌基底。无论是曲江片区还是大雁塔、小雁塔周边的唐文化区,都展现出了极具西安本土特色的新城市形象。

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张院士的领导下,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为西安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成果,更是为西安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西安作为一个多元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并非一味追求与历史文化的呼应。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并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新建的建筑与之相得益彰。而在新城区等地方,我们则可以尝试更现代、更具创新感的建筑风格。

近年来,西安也迎来了一些现代建筑的杰作,如扎哈事务所设计的作品,它们在尊重西安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这些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西安的城市风貌,使其更加多元和复合。

然而,城市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无序。在城市规划和整体风貌设计层面,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原则,以确保城市的和谐统一。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创作出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

我们团队的特色在于对整个城市规划层面的关注,通过对城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能够真正融入这个城市、代表其未来和历史的关键点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我们在西安的创作中,也延伸到了其他城市。致力于为每个城市找到适合其独特区域特点的建筑风格,结合历史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创作出真正属于这个城市的现代建筑。这些作品不仅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华夏院未来有何规划和目标?

吕成:

华夏院团队一直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建筑创作,现在进入城市存量更新的阶段,我们也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贡献自己的思考,针对性地做一些城市更新的问题。这其中涵盖了对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等全方位的把控,将这些不同的问题整合到一起,找到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让这个地方重新焕发活力。

某种程度上城市更新是一个还债的过程,因为过去的关注点过于集中在增量上而忽视了存量,很多老城区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慢慢地许多老城变成了文化旅游区,这些文旅区并不适合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从整体空间和时间角度去看待,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个建筑或片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城市更新工作就像心脏搭桥手术一样,关注的是整个人的整体状况,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的病灶问题。我们也一直坚持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城市更新工作,促成建筑、环境和城市的和谐相处。

建筑师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真正想要让城市存量活起来,还需要重点考虑业态和运营的问题。这些软性的东西如何植入?建筑师可能无能为力。因此城市更新需要一个多方统筹的工作,不仅仅是建筑师去统筹,还需要政府、运营商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筑师在其中发挥自己该发挥的作用。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西北院城市建筑传承与创新建筑师吕成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