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郑犁:西安国家版本馆设计背后的故事

郑犁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副总建筑师

 

为什么选择在圭山地区建设版本馆项目?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

郑犁:陕西是中华版本文化的发源地,版本文化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之后历代都有类似的宝藏机构,如周朝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以及唐代的弘文馆等。这些保藏机构在陕西都曾经存在过。有些保藏机构的遗址,如西汉的天禄阁、石渠阁遗址,仍然保存在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内。此外,陕西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西安也是十三朝古都,因此选择西安作为西安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分馆是有历史和文化渊源的。

 

为什么没有选择在天禄阁和石渠阁建设版本馆?

郑犁:天禄阁和石渠阁位于汉长安城的国家遗址公园内,而遗址公园内新建建筑有诸多的限制,西安国家版本馆这样一个大体量的现代建筑也不适合建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内。另外中宣部有一个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项目要依山而建、山水交融。经过西安市政府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大量现场踏勘和多因子评价系统的分析比较,从最初的32处选址中筛选出七处,最终选择了西安市南郊秦岭北麓的圭峰山下作为西安国家版本馆的选址用地。

西安版本馆的位置非常好,南面背靠秦岭,北面面向关中的渭河平原,交通非常便利,临近关中大环线的环山路。另外,用地西北面正对着周代沣京遗址,沣京是版本文化的起源地西周的都城。东北面是草堂寺,始建于东晋的一个古寺。用地内还有秦岭太平域的水系穿过。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交通还是城市功能等方面来看,这都是最优的选择。

最初规划部门提供的用地选址是870亩的区域,由于是坡地,高差较大且坡度也较大,平均坡度达到了15.7%。设计团队经过大量分析比较后确定了项目实际需要的用地面积、朝向和具体位置。

 

如果用一个准确的城市来确定项目的核心定位,即圭峰山版本馆项目的中心点和城市中心点来确定项目的原点位置和整个用地的大小,它的整体逻辑是什么?

郑犁:我们从海拔1528米高的圭峰制高点引出了一条垂直于地形等高线的轴线,命名为文济轴。以这条轴线为准,东西宽400米,南北长500米,大约300亩的规模作为西安国家版本馆的建设用地。

由于项目用地地形复杂且为坡地,我们设计团队向高新区和项目所在地的草堂工业园区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希望在用地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一个城市广场进行过渡;二是希望沿着文济轴向城市一侧延伸出一条文济路。最后规划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形成了一个全长三公里的文济轴,南段为秦岭生态保护区,中段是版本馆与城市广场用地,北段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这样“文济轴”将圭峰、西安国家版本馆、古城西安的开发区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远处还对应了版本文化的起源—西周沣京遗址,形成了地形、时间、空间、城市、文化一脉相承的一个整体格局。

 

项目的高差比较大,这个系列的建筑群,跟这个这么复杂的定义地形关系,是怎么有机的结合起来的?

郑犁:地形是建筑布局的依据。圭峰的山形高耸险竣,与前面对称布置的四个相对较低矮的山峰,形成了西安国家版本馆一个天然的屏障。由于南北高差达到77米,整个场地长度500米,平均坡度为15.7度,设计团队在规划设计上采用山地园林,建筑群落的布局方式。通过BIM建模反复研究地形的关系,调整和计算,最终确定了整个场地由北到南形成六大台地、三大功能区的布局模式。

为了确定建筑群落中的主体建筑的落位,设计团队借鉴了汉代天禄阁、石渠阁等传统高台建筑的做法,将主体建筑文济阁置于高台之上,作为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济阁两侧对称布置了两个展厅,共同构成了展示区。高台内设有版本库的序厅、保藏区、向南延伸进入洞藏区。四个功能性较强的建筑分置高台两侧,通过廊道连接,形成便捷的交通关系,这四栋建筑和高台构成了整个版本馆的核心区。

在第三级台地上,有两个面向群众开放的公共建筑,主要用于多功能和交流。这两栋建筑与高台文济阁呈“品”字型布局,围合了一个山地园林。第二级台地坡度较小,布置了一片宽阔的水面——文济池。北侧的对景是位于第一台地的读者服务中心,这也是入口广场进入西安国家版本馆的第一站。从第一级台地到第三级台地共同组成了版本馆的开放区,这也是园区最具活力的空间。

圭峰、高台建筑、山水园林这一布局共同构成了西安国家版本馆的壮阔布局基础,体现了山水相容、天人合一、汉唐气象的中国精神。

 

请您谈一下版本馆的流线设计?

郑犁:项目依山而建, 在交通组织上根据需求分成了两大流线:一个是功能性的流线;另一个是园林化的步行流线。按照车行沿外,人行从中、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车型流线:在外围东西两侧沿“之”字型道路折行向上,到达建筑的各功能区、各栋建筑,也可以直接到达文济阁的南广场进行参观,然后登阁。步行流线:从读者服务中心出发,沿着文济池两侧的步道,进入多功能区和交流区,之后,沿着山地园林到达了版本馆的序厅,从序厅乘坐垂直交通到达展厅或者登阁。文济阁是西安国家版本馆管位置最高的一个建筑,是向南仰视圭峰,向北俯视关中渭河平原的最佳位置。

 

作为景观设计,在打造被观赏的园林时有哪些考虑?

郑犁:我们在环境设计上尊重自然,借鉴了中国山地园林的造园手法。依山就势、融合建筑,使人工的园林环境和山林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希望构成一幅自然的现代山水画般的景象。环境设计重点打造的是两个区:一个是文济池;另一个是中心的山地园林。文济池也是一个雨水收集池,在整个项目相对较低的一个位置,园区的雨水最终都汇入文济池。

文济池是一个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的漏斗形水池,东西两侧形成水湾,水湾的最窄处是折桥,水湾的这种做法是显示文济池水面的一个深远感。文济池东西两侧,一边做了秦月轩,另外一边设计了飞云亭,亭轩隔水相望,意境也很美好。从项目的入口广场穿过读者服务中心,迎面的就是一片宽阔的水面,一池静水映衬着远处的圭峰、高台楼阁,形成了一片山水相融的美好意境。每次去版本馆,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最惬意的,而且也是体会“天上一轮月,圭峰十二圆”的最好所在。

山地园林的营造是在第三级台地两个的公共建筑:交流区、多功能区之间和高台的文济阁共同围合出了一片山地园林,这个地方的坡度相对比较陡,我们设计了一片充满野趣的松林,太平峪的水正好从坡地的中间以涌泉的形式涌出来,顺着坡地蜿蜒向下,最终以直落式瀑布的形式汇入文济池。这也是版本馆环境设计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版本馆的造型设计?

郑犁:文济阁虽然体积不大,建筑高度仅23.8米,但它与下方的高台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了版本馆的核心建筑,因此显得十分壮观。此外,由于位于坡地上,山体作为背景,使得文济阁更显高大。

高台是版本馆设计的一个特色之处。设计师采用了厚重的黄锈石,并在上面雕刻出斧凿的痕迹。同时,在高台的立面上设计了一些竖向的长窗,营造出岩石断裂的效果,模仿秦岭峭壁的肌理,使文济阁具有壁立山崖的气势。

文济阁的屋顶采用了重楼庑殿顶,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的最高等级。两侧的辅阁重楼攒尖顶。主阁出檐深远,展现出汉风唐韵,但挑檐下的构件则采用了极简的处理方式,以彰显其空透、轻盈的感觉。

整个版本馆的建筑群采用了浅灰色的色彩,是为了与深色的秦岭山背景形成对比。云横秦岭是终南山雨后初晴的一大美景,我们希望建筑色彩的对比和飘逸舒展的屋顶形式能够营造出云横秦岭的意象。

建筑群虽形体各有不同,但由于沿文济轴对称布置,主从有序,体现出整体建筑群的宏博、大气。我们希望最终建成的是一组具有中国精神内核、传统营造智慧和传统空间内涵的现代建筑。

 

版本馆的室内设计的亮点?

郑犁:我认为西安国家版本馆室内设计的亮点是序厅。

首先,序厅的空间布局非常巧妙。它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四层通高的空间,向北连接着开放区,向南则与保藏区和洞库相连。这种布局使得序厅成为了一个交通枢纽,访客通过序厅可以轻松地到达展厅和文济阁等其他区域。

序厅的室内设计同样令人赞叹。设计师在每个楼层出挑了密肋梁,这些密肋梁呈叠涩状,也就是随着高度的增加出挑呈现递进的形式,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又为整个序厅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在这些密肋梁上,设计师巧妙地布置了书架,形成了一面长达90米、高20米的巨型书墙。这面书墙不仅展示了中华版本文化的浩瀚,更以其震撼的气势,给每一位进入序厅的访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此类设计跟功能的有机结合之外,您觉得在文化元素的表现上,你们在此类设计上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用了哪些心思?

郑犁:设计团队最初提出了以书山形式呈现的设计概念,并成功实现了这一设想。在后期精装设计中,对序厅空间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互动空间,让参观者与书墙之间能有更多互动。同时,制作了两个瑞兽雕塑,为序厅增添了活力。在其他单体建筑中,也加入了反映陕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例如交流区的一些烙画等,这些设计都十分有特色。

 

整个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郑犁:首先,该馆的设计要求是 “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四大功能,其中以藏为主,展藏结合是对设计的基本要求。由于库区面积非常大,从第四级台地到第六级台地,四层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每层面积都超过1万平方米。随着地形坡度的变化,逐渐升高,在库区的位置,坡度已经接近20%,30米的高差。
如何将如此大体量的建筑与坡地完美结合,成为设计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书库随台地逐渐升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会降低,交通便利性也会变差。如果全部埋入地下,土方量会巨大。例如,方案初期我们计算了一下土方量达到20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两个亿的成本。经过多次优化,包括六大台地和三大功能区的布局方式反复调整,最后减少到了7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建在地上,对环境的压力过大。因此,我们采用了嵌坡设计,将建筑与坡地嵌入在一起,北面完全露出地面,做成高台,南面全部埋入地下,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大体量建筑与坡底之间的关系。

由于场地坡度较大,道路的设计不可能一条直路贯通,我们采用了“之”字形的道路设计。山地建筑的特点就是坡地越陡,挡墙越多。设计充分利用挡墙造景:在序厅东西两侧的挡土墙,包括洞库南侧的挡土墙上,我们分别设计了反映陕西生态文明、历史文明包括红色文化的巨型主题浮雕。在与建筑关系密切的挡墙外采用了竹纹墙设计,这也增添了整个版本馆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秦岭北麓山前断裂带是项目的第二个难点。项目用地位于秦岭北坡,存在一条横跨东西的山前断裂带,这给结构的抗震防震设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尤其是版本库作为主要建筑,靠近南面,相对离断裂带较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抗震防震问题。同时,由于隔震设计引入的结构隔震空腔和隔震层,有效地缓解了版本库埋深较大带来的防水防潮问题。

第三个难点涉及到秦岭太平峪水系穿过项目场地的问题。场地内有秦岭太平峪过路水渠的活水自场地中心穿过,由于灌溉渠斜穿用地,且正好位于主体建筑下方无法避开,因此必须进行改道,使其平行穿过场地。在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在用地附近寻找水源,因为水是项目灵气的来源。巧合的是,我们发现了一处活水源。改道后的沟渠不仅抗震性能得到加强,强度也有所增加,并且成为了文济池的补充水源,实现了多重效益。

第四个难点是处理泄洪沟穿过项目场地的问题。圭峰北侧有四个较低的山头,它们之间形成了三条泄洪沟,其中一条水量较大的泄洪沟正好穿过用地,对项目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在进行了广泛的水利计算等工作后,我们在场地的最南端建造了一条截洪沟,将洪水分流到用地的东西两侧,确保了项目的安全。
这四个难点在项目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这些难点最后都成为了版本馆设计的特点和亮点。

 

请您谈一下西安版本馆的建设模式?作为设计总包方怎么参与和协调?

郑犁:西安版本馆的建设模式是设计单位牵头的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中建西北院和陕西建工集团共同组成了一个联合体,中标了西安国家版本管的设计和施工。由于项目工期短、要求高、又比较复杂,参与的人数众多,在设计上包括我们院的工程管理公司,超过100人参与了这个项目;施工单位参与人数更多。

西安国家版本馆是设计总包模式。项目的难点中提到的泄洪渠、断裂带、特殊消防、边坡支护等问题,项目还跨越黑河工程,即西安市的饮水工程管道,因此还有桥梁的分包设计。仅设计分包就有几十项。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团队全程参与,建设期间大量的工作是各专业的配合,与施工单位、甲方、监理和造价咨询单位的配合,以及一些施工节点的配合。此外,选材也非常关键,例如屋面的主材钛锌板,都是反复看样确认的,包括各种铝材、玻璃幕墙等。

序厅采用清水混凝土打造,我们希望呈现一个干净、纯净的室内效果,不希望这个空间里有管线等穿过。我们的机电设计师和施工方的机电安装人员在现场反复沟通、修改,最终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室内效果。包括序厅内两个瑞兽—麒麟与天禄的雕塑制作,在工程已经进入后期阶段面临交工,时间非常紧,为了呈现出生动的艺术效果,张锦秋院士不顾年事已高,多次亲临现场进行指导。

 

您认为什么是高品质?

郑犁:在多年的设计行业工作经验之后,设计师们通常会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一旦亲自到现场,他们往往忽略了项目的优点,而是立即发现所有的缺点和问题,这几乎成为了设计师的职业病。因此,当版本馆建成后,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不足之处。我们总是希望作品能够尽善尽美,但总觉得还达不到我们的高标准。

设计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因为项目有明确的交付时间,我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意味着很多细节可能无法做到完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效果,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成本。以西安国家版本馆为例,开工时间比其他三个馆晚了近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数的问题,并且项目本身也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短,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准,我们已经感到比较满意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西安国家版本馆郑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