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庞嵚:建筑师要顺势而为,不需要给自己“加戏”

庞嵚

Benoy贝诺 董事、上海公司负责人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倾听需求,尊重常识的基础上做有温度的建筑,努力探索着建筑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不同层级上寻找建筑的综合解决思路。

——庞嵚

 

成为建筑师或许是一个偶然。坚守在建筑设计行业三十年,却是一个建筑师对在年轻时的职业承诺所付出的明证。三十年,庞嵚见证了全国建设高潮的兴起,也沉浸于中西先锋设计的思考,最终落脚于海纳百川的申城,参与并主持设计了一系列杰出的国内地标性项目,如环贸广场,国金中心,前滩核心区概念规划、尚悦西街、芒果广场、苏州大悦城、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项目。其前瞻的设计理念、高超的设计手法,赢得了英国RIBA评选的“中国100位优秀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评选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荣誉。回首过往职业建筑师经历,庞嵚深知,建筑师本质是为人服务的行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综合解决客户的需求就是正道。

 

问: 您为何选择建筑师作为自己的职业?

庞嵚:高考前,我哥针对我的个人特点做了一番详细分析。他比我大很多岁。当时我是学理科的,但是我很喜欢文科的课程,我还喜欢画画,喜欢历史地理……因为我身上的这些特征,我哥建议我可以选择建筑学专业。我是陕西人,所以作为“建筑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系自然而然就成了我的选择。

老实说,当时我对建筑师这份职业是没多少认知的,心里还有点忐忑。入学前,我还自己拿了一个小本子假想一些建筑设计随便画画,画完了以后再拿去外面对比真实的建筑和一些杂志上的建筑,看看是否是这块料,是否真能学这个专业。

真正开始学习建筑后,我就深切感受到学校老师的职业修养和国际视野,还有学长们张扬的个性和才华,共同营造了一个基础扎实、底蕴深厚的学习氛围。虽然当时社会上的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信息来源有限,但这个学习氛围给我们带来开阔的视野。

印象很深的一次对话是和当时学院的张似赞老师,当时我们和他讨论一个国际竞赛的解题思路,他告诉我们,建筑师不要认为自己是造物主,也不要认为是自己是万能的,更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帮别人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时更不能无视别人的问题,设计要启动出并形成良性的循环就很好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因为过去的建筑教育大多从大师的角度去推广某一种理论,然后找到他的跟随者。大师式的教育对我们或多或少耳濡目染了一些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或者理想主义。但是,职业建筑师面对大量的实际的项目,要考虑受众,考虑整个项目的资金和产出的平衡。建筑师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的一些资源,敏锐的抓住核心点,去解决一些问题,尽量将事情引向积极良性的循环发展。从职业设定上来说,建筑师不要给自己过多地加戏,而是要顺势而为。张老师的话在我心里产生共鸣后,就更加坚定了我朝这个方向努力。

 

问: 英国留学经历对您的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庞嵚:我是读完大学工作了几年以后再出国的,可能和现在的学生本科毕业以后直接去国外读研究生有点不一样。因为我觉得,建筑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1994年毕业的时候,学校希望我留校任教,但我还是选择了设计院,想更多的投身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内第一批全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设计院里有好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经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我们在那个阶段里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在职业上也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习惯、做法。到了2000年左右,我就开始反思,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不是足以支撑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所以就想出去努力一下,尝试一下,重新进入学校,让自己安静一段时间,整理一段时间,沉淀一段时间。

英国大学里的课程比较轻松,难的是文化的冲击接收和融入,包括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习惯彼此的思维方式,适应一些不同的标准规则,调整世界观,等等。

在英国,我也对这个专业有更深的认知。它除了是一个让人神往、让人全身心投入的一个有文艺范的综合性专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整个资本发展以及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我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对此才有一些了解和体会。

当时我就读的诺丁汉大学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是非常前卫的,包括建筑系的大楼,就叫eco house,属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实例,有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的设计手法,有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可以随时感知建筑能源消耗和获得的情况。这种直观的沉浸其中的熏染,比纯粹理论的灌输来得有效得多。

还有一个就是,在过往的认知里,商业和设计是存在一定程度矛盾的,设计师会尽量规避一些资本对设计自由度的左右,过程中不自觉会产生了一种抗性。但在英国的学习实践中,我们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和投资方对话,要和未来的受众对话,和城市管理部门对话,这无疑很大的丰富了建筑设计需要考量的变量和参数,认识到了复杂的本质,但同时也磨练了去繁就简,抓主放次的能力,也认知到这种抗性其实不不应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而应是互为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转换了思维状态之后,我变得更加从容,或者说是更加有能力去应对丰富、复杂的社会需求以及项目需求对我的激发。我觉得,这就是我在英国留学期间,包括在英国工作经历给我带来的一些影响。

问: 18年来,您一直在贝诺工作。您坚守的理由是什么?

庞嵚:在英国留学之后,我先在贝诺英国总部入职两年,之后贝诺开设上海公司,我就回国了。刚来的时候,上海公司只有5个人。多年后,除了一位同事退休,其余4位包括我到现在都没离开。可能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比较强,感觉这个公司就像自己养大了一个孩子一样。我们是和它一起成长起来的,就这么简单。

也许我更幸运一些,能比较早地找到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给予我的自由度足够大,让我能充分发挥仅有的一些能力,尽情展示专业上的一些热情。

 

问:去年您获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称号,您是如何看待这份荣誉?

庞嵚:有点受宠若惊。得奖那天我还在朋友圈里发了感想:上海真的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因为我2008年从英国回到上海,至今也才16年。由于工作繁忙,其实我与上海的主流学术圈,或者说同行之间并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更多是通过一些平台、会议保持联系。所做的一些工作居然能被大家看到并接受是有些激动的。我觉得这个荣誉是对我过去30年建筑师职业生涯的肯定。非常感谢上海市建筑学会这个组织平台。今年我也荣幸的成为学会学术创作部的一员,更感到任重道远。

 

问: 现在建筑设计市场已进入下行通道,一些年轻的建筑师转行了,但仍有许多建筑师在坚持。对此,您怎么看?

庞嵚:建筑设计行业本质是服务业,是处于生态链中的一个相对末端的位置。我一直鼓励大家,不要忘记初心。选择成为建筑师,如果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收入,虽然无可厚非,但它绝对不应该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许多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我觉得这是无奈之举,或者说是正常的举动。其实,也是对形势变化的一次顺势而为。市场永远有涨有跌。过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一直惊叹于我国的建设量,并用“基建狂魔”来形容这种奇迹。但是,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必然有一个缓慢的去消化的过程。就像吃饭,大口吞下去,得慢慢嚼一嚼,肯定是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我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就是行业的“咀嚼时间”。当这个市场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建筑师时,肯定要经过一些优化。我相信,仍有许多人会留下来,因为建筑设计确实让人有愉悦感、成就感,而市场也需要这样的坚守者。

 

问: 城市更新是赐予建筑师的又一个时代机遇吗?

庞嵚: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宏观、非常符合未来逻辑的概念。更新是个大词,它并不代表着只是修,更新,也代表着一个片区的更新,代表着对一些传统的、不太适合当代人生活节奏的空间进行调整。所以,这是一个大方向。

经历这么多年的建设后,城市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也有一些平庸的建筑,甚至垃圾建筑。那么,垃圾可能就要被置换出来,而优秀的建筑会得到更多的更新保护,让它持续发热。

有人说,建筑师是个老年职业,就像老中医一样越老越值钱。我们不希望被这个市场被淘汰掉。尤其是在积累了二三十年经验、各种各样的技巧后,我们才真正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我们希望未来还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机会,也希望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一些。

现在年轻建筑师都很辛苦,也有些绝望。有人说,你们这些既得利益者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我觉得,世间的循环发展永远是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车轮是阻挡不了的。但作为个人来说,我仍然希望尽量多发挥自己的热量、能量和力量。

 

问: 贝诺是怎样理解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庞嵚: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是从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形态,材料选择,建设方式,后期运营等等全周期的的一个综合考量方式,面对项目本身各种各样的条件,哪些点是能更有效,更绿色,更环保这是要从设计前期准备,各专业协调,协同业主的决策,政府管理部门的标准等等一起努力的。我们为了提供更好的全周期解决提案,我们配备独立的策划,规划,建筑,室内,导识,景观,这种综合提案才有机会在设计阶段就形成完整的解决思路,减少沟通成本,时间成本,试错成本,才更有机会成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提案。

刚提到我们的办公环境,贝诺办公室的风格,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外在体现。看到的到处布满绿植,充满生机,我们希望大家在更放松、更自在的环境中工作,员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这样的环境就能带来正向的情绪价值和健康心理,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家具,比如旋转椅,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家具,可以调节严肃的工作关系,把大家的童心都激发出来。“班味”淡了后,可以增加一些新鲜感,减轻无聊感。

 

问: 近日,贝诺设计的临港开放区TOD项目入围WAF世界建筑节大奖,并获得未来创新类项目设定的WAFX大奖智慧城市类别奖。您能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吗?

庞嵚: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做了大量的TOD项目。TOD项目的核心逻辑就是以人为本的便利性。从人的视角观察,当目标人群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时,对这个地块的一些期望,我们的设计就要回应这些期望,包括空间形态,功能业态的设定,给受众更好的体验。

商业综合体在过去20年的开发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了很多标准化的元素,导致各个开发商的商业综合体慢慢趋同,建筑类型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体验感减弱等消极问题。

所以在临港开放区TOD项目设计时,我们融合了对未来商业综合体、TOD项目的一些思考,是一种突破。该项目地块远离上海市中心,居住人口的密度不高,那么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吸引人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在其中的商业空间布局与交通方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连接都很有意思。除了交通便利性之外,从微度假这个维度来说,一定要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雕塑性建筑,同时要把各自的交通方式三位一体地解决顺畅,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因为仅仅‘购物’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体验,社交,学习,碰撞,舒适是人们更加追求的心理需求。等于我们给了这个TOD综合体一个新角度的重新定义。也许就是这点得到组委会的认可。

 

问: 除了城市更新,未来您还看好哪个细分领域的机遇?

庞嵚:建筑师可以服务的市场很广。大到整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细到一个店面、一个门头,或者是一个街道的家具,都可以有所作为。

所谓细分领域,更多的是个人选择的一个过程。我的建议是,建筑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资源去选择自己的细分领域。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建筑师庞嵚Benoy贝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