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建筑师需要永久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12-2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法国建筑设计师马丁•罗班说,当下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自己的特色,城市风貌“千城一面”。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城市建筑的一步到位,一针见血的见地。

一个城市的建筑彰显一个城市风貌,在北京,各种建筑似乎都可以见到,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让我们知道,北京逐渐在变成一个建筑多元的城市,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一个个开始成为这个城市新的风景与文化,围绕着这些新建建筑开始的思考与命题也开始不断地构造属于新时代建筑中的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的产生也让我们开始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向人文的方向思考。

对中国本土建筑方向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图片来源:百度)

早在陈冠中的《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六个面相》一文中,他就亮出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问题。我们见到一个建筑往往看到它奇特或者亮丽的外表,对其内在的存在问题往往忽略,我们没有想到一个建筑应该承担起来的不仅仅是美化这个城市的外貌,而更应该满足的是这个城市对其内在价值的需求。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让建筑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全方位价值

在现在建筑师早已成为一个品牌,正是这个光鲜的“品牌”使得建筑出每一座建筑都穿着华丽的外衣,于是每一处建筑都在向着地标级的位置进发。在北京每天的变新过程中,每一个独特的建筑都可能成为地标,因为太多的元素促使着每一个建筑不断地在攀升自己的地位。国际级的设计师,国际级的开发商,国际级水平的建筑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明星因素造就着北京各个地标的拔地而起。在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穿梭,你会发现文化的韵味在混合着古老的味道的同时夹杂进一些先进的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东西,而且他们势如破竹的挤占着古老文化的市场,这个城市的部分味道在被改变的时候慢慢消退。而这种消退也在不断地溶解着这个城市自己的面貌与内涵,如果多少年后我们在北京看到的是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那么北京就不再是北京了。

建筑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他们应该在自己的建筑梦想变成现实的同时让这个建筑生存的原有空间和时间遭到最低程度的损毁,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对生活本身的提升与保护,而不是让我们看到一座美妙的建筑之后,让生活在它周围的人拥有无限的烦恼,不应该让我们在看到一个独特的建筑之后却再也看不到我们曾经久久留恋的年华味道。

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法国建筑设计师马丁•罗班说,当下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自己的特色,城市风貌“千城一面”。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城市建筑一步到位,一针见血的评价。是的,我们每个城市在努力前进的时候也都在努力地忘记着自己该有的味道。我们的每个城市都曾有它独特的味道与文化,地域的差异也让我们的城市穿上了不同的外衣,但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城市开始单调了起来。涌进每个城市的人都会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不再新奇,不再目不暇接。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拥有属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因为他们都变成了长的差不多的楼房、建筑聚集地

城市要有一个很好的时间概念,在欧洲,时间是读懂一个城市的最好的方式,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保留着时间的痕迹。他们将时间概念清晰地罗列出来,站在一个城市当中就会深切体味到一个城市时光穿梭的历史沧桑感,听到时光流动的细碎声音。但是在中国的城市中,完美的时间概念在一点点的被侵蚀。站在城市当中,磅礴的现代气息一股脑的将你击倒,即使你努力寻找也只能找到那历史留下的点滴痕迹,有的还只是伤痕!

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豪·鲍克斯的《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把作者写给朋友的信全部罗列出来,却意外的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思考的书籍。鲍克斯将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解答,他的“在建筑物中探索思想”一文也许会给每一个建筑师莫大的启示,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建筑师,他们的思想在建筑中体现了多少?这是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命题,直到命题完成,思想体现之后,建筑师也许才会真的松一口气。

“房子”和“家”、“建筑物”和“建筑”。每个人都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中,而不是房子当中,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建筑,而不单单是一个建筑物。建筑师的责任其实可以简单的表述在这两者概念的区分上。给人一个“家”还是一个“房子”?给人一个“建筑物”还是一个“建筑”?如此简单的逻辑,建筑师也许会思考一辈子!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