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黄捷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关注

黄 捷

北京建院总建筑师

 

01

文化公共建筑的设计创新之路

人是城市的目的。城市作为人们主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在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观点,城市既是解决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又是记述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符号。毫无疑问,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就是一种带有城市文化色彩的邀请方式,当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相遇,就产生了更多的与人交流的机会,是市民交往的聚集场所,社会化的城市共享平台。那么文化公共建筑作为“诗意空间”寄托着居民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景,近代艺术博物馆和歌剧院取代了教堂作为城市地标的突出地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它的存在也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气质,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态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文化公共建筑,因其建筑功能复杂、造型新颖、专业繁多、技术先进,对建筑空间与细部表达、技术实现等均提出很高的要求。从文化学意义上看,科技进步在深度影响和重构当代城市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取向。文化公共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发掘和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吸取世界先进的数字与生态科技成果,在锲而不舍的实践中用心设计,实现建筑高完成度。二十年来我们团队从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起步,设计完成了广州歌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武汉汉秀剧场、珠海金湾市民艺术中心、宁波奉化未来城科普中心、深圳滨海演艺中心、福建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广州南沙IFF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深圳科技馆新馆、洛阳文化中心、上海普陀中海剧院等多个文化公共建筑项目,坚持走这样一条基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现代科技,寻求文化+科技相结合激发城市活力的文化公共建筑设计创新之路。

 

02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关注

文化公共建筑因其城市地标的形象地位、重大事件的功能需求与技术特点,长期以来在公众乃至建筑设计者的认知中形成了一定的建筑“范式”,讲求宏大叙事,如超常的体量、夸张的造型、象征的寓意、中心化与封闭性等,我们参与设计的不少文化公共建筑也不可避免带有此类印迹。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建筑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不足,提供给公众自由选择与活动的空间场所有限,公共性不能很好的实现,人与建筑的关系显得疏离而被动,即使近在咫尺,却拒人千里,文化公共建筑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的日常生活。因此,经过四十年的中国城市高速发展,有人还在感叹:“我们的硬件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但是否缺乏的是个人的幸福感?”

 作为生活的容器,建筑服务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又塑造建筑。城市的日常生活既有宏大的叙事,而更多的则是关切到市民生活非常细微的方方面面,如日常除工作学习之外的运动、休闲、娱乐与交往等,包含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大多在虚拟的空间,然而实质性的交往与活动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公共空间的核心不是塑造一个场地,而是一个场所,通过这个场所聚集人流,继而创造新的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当前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正不断压缩邻里之间的社区生活,我们希望文化公共建筑设计能够结合观赏、运动和休闲的不同要求,为广大居民提供娱乐、健身与社交的空间场所,打造一个城市多元活动发生器、成为社区生活新的聚合体。

我们团队近期设计作品更加关注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和体验,尊重周边自然环境,修补场地与城市的联系,注重日常生活与建筑的关联性。通过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关注的不断转变,表达自身对城市日常生活与建筑关系的反思和感悟。2016年澳大利亚悉尼莱德市举办市民中心国际竞赛“Design our Ryde”,此次竞赛基于赖德市 2025 年社区战略计划,以引导赖德市民新的生活方式,提升附近社区的办公、居住生活条件为原则,旨在征集结合市政议会厅,市政办公室,开放空间,商业活动和住宅为一体的设计方案,打造城市未来的市民中心。我们团队的提案“RYDE CITY HUB”拔得头筹。设计以宁静的三角形内庭院为中心,提供多层次的绿化屋面和室外开放空间向社区发散,形成包含剧场、展览厅、社区图书馆、休闲餐饮、商业、配套公寓和办公空间为一体的综合式城市中心,以提升就业机会,促进邻里交往,创造健康活跃的社区生活,并增强市民、商户与政府的联系与互动 打造富有张力与社区特色的文化公共建筑。

而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设计中,基于功能需求与校园日常生活的特点,将其定位于社区型体育馆与多功能的活动场所,提出了“无边界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以校园日常为出发点的设计哲学与空间营造方法,打破了文化体育建筑的传统“类型学”,也兼有学生活动中心的用途。广东河源市高新区体育综合体、山东淄博市高新区文体中心也是让竞技体育专用的场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活动场地,成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运动与健康需求的文体主题公园。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普陀中海剧院项目,又是一个探索融入社区日常生活的文化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演艺文化在当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领域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业态模式。剧院不再是高冷的艺术殿堂,而成为更加扁平化、生活化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满足观演的功能,而是结合餐饮、零售、游览等外延需求,形成复合性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方案以 “市民广场”和“空中大堂”为设计亮点。架空的首层空间对外开放,为城市塑造积极的公共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穿越的路径和聚集的场所。这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公共空间,建筑提供一个遮阳挡雨的庇护场所,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和停留,自主发生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剧院大堂被抬升至12m高,涵括各种丰富的衍生活动功能,空中大堂是一个环绕大剧场的连续大空间,将艺术展览、酒吧、开放脱口秀、艺术餐饮等公共活动场所纳入其中,在城市的上空形成一个漂浮的艺术活动平台。空中大堂在立面上形成一条连续的通透的带状空间,最大化地利用景观优势,也形成“城市阳台”的建筑形象。

 

03

文化+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让文化公共建筑融于社区日常,既是休闲娱乐,又是生活,更是艺术。多元的场景提供了人与人、人与空间对话交流的情感互联,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社区生活场景,不同领域的人亦可打破圈层,相互碰撞,相互连接,建筑场景重构了人与建筑的关系。我们在设计中精心营造了众多的场景,有趣的空间、构件、细部、材质与变换的光影等构成一幅幅的框景与画面,漫步其间,步移景异,一些出乎意料的“温馨”场景不经意间呈现在眼前,吸引人们流连忘返,触景生情。人与场景的对话丰富了建筑场所的内容并使之具有生命的活力,增强了人们的建筑体验感。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此类社区型文体建筑中轻松自由地观演、运动、娱乐、漫步,孩童与家长在此快乐地嬉戏玩耍,多元的活动诠释与强化了公共空间场所的意义。当作为多功能活动场所的文化公共建筑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建筑在各个空间场景中尽情地交流和互动时,这样开放和“有温度”的建筑温暖市民的心扉,使人油然而生“幸福感”和“归属感”,更加主动融入城市社区,回归日常生活。

文化公共建筑创作将城市公共生活与复合多元的文化场所相互交融,实现公共空间的艺术化,生活化,把文化公共建筑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中去,建构表现文化创新精神和城市活力的当代“诗意空间”,以文化+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北京院建筑师黄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