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李泳征:建筑设计的温度与精度

李泳征

UUA 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负责工作室的设计创作和项目品控。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特许会员和英国注册建筑师。非常强调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也十分重视建筑技术、细部与材料的创新性。

 

罗曼 :据了解,“温度与精度”这一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您的建筑设计之中。该理念的运用在给人以情感共鸣的同时,还能够强调建筑的“完成度”。那么,请您结合作品,具体谈一谈这一设计理念。

李泳征 :“温度与精度”的设计理念可以被简单地总结为 :建筑是一种人文温度,也是一种技术精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建筑看作一种人文温度与技术精度的整合体。我的设计理念源自对“人文温度”的探寻,这就需要承认建筑有其感性的一面。它除为人们提供物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庇护外,还在精神层面上与人们发生关联。纯粹的科学和理性通常无法有效地解释人类对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心理感受。我认为,探寻这种情感的关联可以从非常多的角度入手,比如历史的、当代的或者未来的,也可以是人文的、科技的或者自然的。而建筑设计师需要依赖自身的感性和直觉寻找这种关联,以激发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建筑成为意义的载体。我这里所说的“技术精度”其实是一种“技术主义”的视角。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全方位的进步,也构成了每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应当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技术特征。在过去时代,建筑由工匠在现场手工打造和搭建,前一步产生的误差可以在后一步被酌情调节。在工业时代以后,尤其是在今天,一个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很多供应商在各自的工厂完成制造,然后才运送到现场进行组装,这样就对“协作”和“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想有效地组合所有的建筑元素,建筑设计逻辑就必须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我们可以建构一套几何构架,对感性化的建筑形体进行几何优化与系统划分,使之可被精确地描述和度量,并由此划分出空间、结构、表皮和设备这四个相互定义、互为依存的建筑系统,从而形成分项设计团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界面,使建筑设计符合工业化的生产与建造流程。这种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完成度”,以一种高精度的方式还原最初的设计构想 ;另一方面,也为建筑带来一种特有的质感,揭示出系统整合与构件组装的形式逻辑。

 以大连三十七相建筑项目——一个由老工业遗址改造更新而来的文创园区为例。该项目原有厂房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老城区的半山之间,北望海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座厂房周围散布着同样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旧社区,而它已经成为当地居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改造方案既要使新的建筑形象与周围的居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要使其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区域性地标。该建筑改造项目的灵感源于大连半山半海的地理特征。首先,我们以山为意,参照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气韵,将位于高耸山台之上的建筑塑造成白色的 ;其次,我们又以海为原形,提取出海浪与风帆的设计语言,使得建筑形象与城市精神充分契合,构建起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赋予建筑新的视觉想象。在技术精度层面,我们通过梳理原有建筑结构所蕴含的秩序性,构建出一套叠合于旧有秩序之上的新立面模数网格,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了一套高度预制化的幕墙系统,实现了精确的工厂生产与现场安装。这种新旧之间的派生关系,不仅表现在建构层面上将新的幕墙系统贴合于旧有秩序之上,也通过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与命运变迁暗示出来。

 

罗曼 :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其成长历程是密不可分的。请您谈谈您的成长与学习经历对您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形成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李泳征 :我从小就对兵器、机械装置一类的东西很着迷,所以曾经一度想从事机械或工业设计之类的职业。后来我发现建筑和机器有很多相似性,并且还兼顾人文和艺术,很符合我的兴趣爱好,于是就选择了建筑学这个专业。如今,我反复提到的“人文温度”与“技术精度”这两个关键词,其实与两段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密切相关。第一是我在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学习的经历。我当时所在的第十工作室非常强调建筑的文化性和叙事性,并采用一种很感性的教学方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关于建筑的“人文温度”的思考。我的导师在毕业设计答辩会上曾对我评价道 :“你已经从一个对文化不敏感的人,转变为一个认真对待文化的人。”我认为他提到的“文化”是一个超越了传统建筑学范畴的更广义的概念。这激励着我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之外的领域,从而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打开视野,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汲取设计灵感。第二是毕业之后到伦敦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and Partners)工作的经历。在此建筑事务所里,我参与了苹果总部建筑设计项目的全过程。这整个设计过程就像做科学研究一般,团队通过大量的探索试验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工作室创始人、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非常注重多专业的整合,所设计的建筑像是非常精致的工业产品。这些又深刻地影响了我关于建筑的“技术精度”的思考。因此,我认为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感性教学模式和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理性设计与工作模式共同影响了我的设计方法,促成了我的设计理念。

 

罗曼 :众所周知,建筑是实用的艺术。建筑师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作品的诗意性、艺术性,而且要考虑其功能性,有时甚至为了实现某些实用功能而需要舍弃一些艺术性和诗意性的表达。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

李泳征 :我们可以将您谈到的这两者看作天平两端。如果只重视诗意性和艺术性这一端,那往往就是天马行空、无视技术与造价。反之,如果只重视实用功能的一端,无非就是流水线式的设计,单纯以性价比驱动设计会使设计平淡乏味,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我们的建筑设计实践就是努力在天平的两端寻找一种平衡,追求可实现的创意。对此,我在设计时首先会根据实用功能、场地及周边条件推导出大致的建筑体块关系,然后把这个初步的体块作为一个重要的、可被调整的前置条件,通过持续的调研、思考和尝试,初步建构可以引发共鸣的设计创意。其次,将技术、造价和时间的可行性作为限定条件进行合理化设计。然而,这个设计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修改、磨合,在充分平衡了美学价值和可行性之后才最终落实到施工图纸上。

 

罗曼 :您曾主持设计了多个城市的老旧建筑改造项目。这些改造项目多基于原有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既保留原有建筑的基本构造和特色,又融入新的艺术元素,使其成为城市的新景观。您认为老旧建筑改造设计的要点有哪些?

李泳征 :老旧建筑改造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设计的切入点也千差万别,但我认为总体上要注意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建筑形象蕴含情感。我习惯以“建筑表情”作为设计思考的起点重新塑造建筑的内外形象,使其能够传达有“温度”的情感。目前,大部分城市更新项目都集中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建造的老城区中。这些老城区给人的直观印象往往是密度高、杂乱以及缺乏美感。而要使改造项目获得成功,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要融入能够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和探索欲的内容。第二,把控好“技术精度”。这关系到“城市表情”是否能够被有效传达出来。建筑是关于实践的学科,针对实践项目的设计创意必须要具有落地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是有悖于建筑师的职业道德的。第三,重视原有结构的延续性。结构的延续代表这座建筑历史脉络的延续,而这正是旧建筑改造、更新的意义所在。

以安康市图书馆改造项目为例,该建筑在改造之前的状态特别杂乱,同时建筑的两端还与其他临近建筑粘连在一起。我们曾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改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掉建筑表象,慢慢触及其最本质的部分——结构体系。然后我们又反向操作,以结构体系为基础,逐层赋予这座建筑新的层次,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

 

罗曼 :您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既有办公楼、商业综合体、城市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也有图书馆、学校礼堂、咖啡厅等小型项目。这些建筑项目看起来各有特色,风格上并没有使用统一的语汇表达。您目前是否仍在探索不同的设计语言?这些建筑中是否也存在一些隐藏的共性呢?

李泳征 :我们团队的建筑设计是方法导向型的,所以在设计逻辑上是相对统一的,比如对几何性、秩序性和建造性的追求。但表征上,我们一直尝试不同的形式构成、材料搭配、构造细部等,形成多样的设计语言。当然,如果要深究,在这些建筑的表征中是可以感受到一些共性的。比如,我们喜欢使用金属、玻璃这些便于工业加工的材料,强调整合式设计和预制化建造。再比如,区别于使用塑性材料(例如现浇混凝土)营造雕塑感的建造方式,我们以组配的方式建造的建筑常常呈现出一种装配逻辑感。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表达的一种美学倾向。将果岭海岸社区中心和大连三十七相这两个表现海洋主题的项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前者以瞭望台一般水平伸展的建筑体量展现海洋的宽广,而后者则以起伏的建筑立面表现海面的肌理。但是,两者都选用了白色铝板这种光洁纯净的材料,有意无意间映射了爱琴海沿岸建筑的经典配色。再将双擎大厦项目和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行比较。虽然前者是民用办公建筑,后者是工业厂房,但是都采用了银灰色系的金属和具有反射度的玻璃,赋予了建筑随视角、光线、天气而变的动态美感,缓解了建筑巨大体量对环境的压迫感。

 

罗曼 :我们发现,对于工业属性较强的建筑,您的处理方式是比较独特的。比如,在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设计中,您与团队打破了公众对工业厂房的固有认知,在建筑外观融入了地域性特征和人文气质,突出了诗意的表达。请您谈一谈为何要使工业建筑“去工业化”呢?

李泳征 :几年前,我们初次接触工业建筑项目时,曾调研过工业厂房的演化历程 :第一代工业厂房基本上属于只考虑实用功能的建筑,能满足日常使用就达到设计目的了。第二代工业厂房开始聘请一些建筑师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流程上采用了比较被动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在厂房的外立面上增加一些品位较低的装饰元素。第三代厂房开始有一些优秀的建筑师主动地介入设计过程中,使得厂房内部的机器和外部的建筑造型不再是一个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成为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阶段,为了彰显建筑整体的设计概念、美学效果,以及利于公众参观的特征,建筑师开始与工程师合作反向优化内部的机器布局。当前,时代和人民真正需要的工业建筑不仅要融入新技术、新设备,以保证生产的高效运行,而且为了改善公众对工业建筑的负面印象,也要保证其外观设计富有人文气韵。这就是如今工业建筑需要“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我们 2022 年完成的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设计就融入了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内容与思想,以此来打破其工业属性,达到“去工业化”的目的。在该项目中,我们主要通过对自然与文化特征的隐喻来凝聚艺术与工程学,并提供多种类型的阐释角度。该项目在一片树林之中,临近处有一座水泥厂,北侧是茫茫无际的喀斯特峰丛,其中有一片被水泥厂采矿而削平山头的裸露台地。在设计该厂房时,我们便在其主立面上融入起伏的峰丛形态,力图在视觉上把破坏的山脉补全,进而引发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李泳征建筑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