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钢结构建筑成为生命的庇护所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8-27
钢结构建筑成为生命的庇护所
8月3日下午,一场地震灾难突如其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发生后,云南、四川、广西等邻省纷纷加紧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救援。然而,即便各级部门万众一心,在漫长的泥泞雨夜中奋勇驰援,地震仍造成近500多名同胞遇难。
在网络上有不少网友困惑,这次地震为何震级不大(6.5级)而伤亡却很大?据报道,此次云南昭通地震的震中鲁甸县属于人口稠密地区,而当地农村房屋以“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灾害发生后,房屋极易被震毁倒塌,导致人员被掩埋砸伤,成为此次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建议,我国是一个地震灾难频发的国家,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在地震带推广钢结构住宅,抛弃以往的低水平建设做法。纵观其它国家在地震频发地区大量应用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首选和共识。
以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例,自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规定此后的公共建筑中学校抗震能力达到10级以上,普通居民住宅也要能够抵御7-8级以上的地震。实践证明,日本钢结构住宅对减缓地震造成的伤害起到了很大作用。在2011年3月11日,在达到人类观测历史上最高级别的日本“311”9级强震中,大多数的普通建筑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
在另一个同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智利,具备优质抗震性能的钢结构建筑同样随处可见。位于圣地亚哥东部马波乔河畔,拉美第一钢构大楼办公大楼同样具备抵御9级以上地震的能力,可有效缓冲震源对高楼的冲击和损坏,被誉为“智利的明星”。
反观我国现有的住宅中,钢结构所占比例不足1%,公众对钢结构住宅的概念相比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比较模糊。此次云南昭通地震带来的伤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住宅从材料到建造方式在地震中的先天不足,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必要性。
在2013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其中就特别指出“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以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萧钢构”)为代表的优秀钢结构企业大力推广下,一批如“武汉世纪家园”、“内蒙古包头万郡大都城”为代表的大型钢结构住宅开始进入百姓生活。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钢结构住宅的普及和推广步履维艰,甚至在云南、四川等地震多发区,钢结构建筑尤其是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还是相对比较缓慢。
对于此次昭通地震,作为国内钢结构建筑推广“第一人”,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由房屋坍塌导致的掩埋,是地震带来的最致命的威胁。实际上,这种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昭通地震中十分常见的建筑坍塌掩埋人员造成的伤亡,都可以通过在地震带活跃地区大力推广和应用钢结构建筑来解决。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从技术层面做了进一步解释,钢结构因钢材力学性能,具有传统混凝土结构无法比拟的柔韧性,在同样地震力作用下,钢结构住宅不会发生垮塌,而传统混凝土结构相对来说刚性比较大,当外力超过能承受极限会局部破坏或者完全破坏,从而发生撞击、掩埋灾民,严重阻碍后续救援。
钢结构住宅在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能第一时间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而在结构优势更为明显的大型钢结构公共建筑则往往在灾难中扮演“避难所”的角色,关键时刻,甚至还充当起救援前线的“前置医院”和“临时指挥所”。
我们了解到,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钢结构建筑绵阳九洲体育馆不但未受到明显损坏,还成为安置灾民的临时避难所。同样在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中,杭萧钢构援助建设的四川广元市利州中学、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同样也成为了地震中的公众“避难所”。目前,杭萧钢构已经在云南省、四川省捐建了4所学校,均为钢结构建筑。
“生命第一是建筑的准则。”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禄如认为,我国要把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作为贯彻“生命第一”的重要准则。此次云南昭通地震再次警示我们,在云南、四川等位于地震带上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建筑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命题,也是钢结构建筑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