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莫洲瑾:城市为谁而建?

莫洲瑾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九院主持建筑师 

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空间营造到情境再生、从技术创新到艺术表达,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莫洲瑾积极投身建筑专业和行业的实践和研究。

“光不能只照到一个角,公共性是一个平等的价值。”他的创作在多个维度始终以“突破建筑边界”的勇气面对传统的传承与对时代的回应。

在更大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审视建筑设计,最理想的情形是将人类、形态以及自然融合于同一语境中。“生活中的建筑扎根于繁忙的城市环境中,它无处不在,以至于常被忽略。如何让老百姓的声音从建筑里面发出声音,成为一个新的议题。” 在城市建设的速度放缓,越来越多的思考出现时,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九院院长、绍兴文理学院风雨操场主创设计师莫洲瑾,听听他关于“公共价值”的观点。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风雨操场位于校园西北角,西、北侧毗邻绍兴城市老街。“作为一个大学校园来讲,老校园的用地非常紧张。”在绍兴文理学院里,许多原本用于体育活动的场地现已被停车场所取代,学生的室外活动场地的缺乏,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我们关注到了这块相对唯一的运动场地,作为设计者,我们的出发点是很朴素的,在保留原来田径场的基础上,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以原有用地的功能为使用的载体,生成了一个勇敢的构想——将田径场升高,把几十个羽毛球场、八个篮球场、多个排球场以及网球场放在结构下方,既解决了空间紧张的问题,还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多功能空间,实现了体育设施的有效整合。”

为了实现这个“升高”的结构,设计采用了19.6米的柱跨,以一片篮球场,两片排球场,三片羽毛球场,凝练出了最小公倍数的尺度逻辑。在这个条件下,确定了拱形密勒梁的结构形式。

“好的建筑设计应当是结构形式、空间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统一,最后成为建筑的整体形式。”整个建筑选择质朴的混凝土,灯光也是在结构里自然生成。篮球场的地面鲜亮的颜色构成了具有律动感的运动场景,整个空间通过一套逻辑,以清晰的一体化方法形成了整体建构。

“从‘情境’两个字来讲,风雨操场让人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日益空心化的老城中突破拥挤的用地限制,将人的活动视为设计的核心,为公共生活提供一个场所和可能性。高校的体育设施变成了一个社区性的场所,人们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见面,成为周边城市的“公共领域”。

在更广义的“城市”领域,和微观的“社区”中,建筑应该如何回应环境的公共属性与历史文化?王户村村民之家和中共诸暨县“一大”红色教育基地让“集体记忆”归于日常,塑造了一系列开放亲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王户村村民之家设计中,通过分析村落里在地建筑的类型,设计提取出了原生的原型“单向长坡屋顶体量”来介入村落环境,通过相似尺度的现代空间原型以延续村落的肌理脉络和街巷空间记忆。

建筑通过植入到遗址内部,在老墙的“庇佑”下自然生发出来,同时也削减了对新建筑的尺度感知,以此保护古村落古朴的物质环境,创造过去与现在共存的“共享”客厅。

在处理与老墙遗址的关系上,设计里使用纯粹的混凝土为背景去衬托老墙上的岁月痕迹,唤起人们记忆中这块土地上昔日的劳动场景,也尝试激发出人们新的体验与思考,在新旧之间延续了历史和记忆。

"记忆,往往是许多离散的片段画面相互组合并自然涌现出整体印象的过程。"

这片场地曾是市民观景、纳凉的休闲之所,而项目的纪念性功能本与乡村生活割裂。“我们不仅希望能塑造一座融于山水环境之中的纪念建筑,更希望这片场地能继续为市民服务,成为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开放场所。”

设计中布置了两条观览流线,在展厅未开放时,参观者可以通过入口处的滴水崖壁景观进入前院水景,继而通过室外展廊到达宣誓广场与纪念碑,全程设有无障碍设施。

这座开放性纪念场所承载了宣誓活动、登高游览、红色教育、社交休闲等市民生活,从而生发出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精神和新的“集体记忆”,实现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原址的滴水崖壁,场地的逼仄红崖、磅礴群山、漫山黄花,我们提取这些非连贯但典型性极强的记忆片段,以一片片红色水洗石墙体为线索,在狭长的场地里有序组织不同的空间‘情境’,通过‘情节’引领,建构了富有叙事性与文学性的记忆之所。"

“也许如果我们不能够完全打开这堵‘墙’,但可以考虑释放一些原本废弃的边缘空间。”正反颠倒之后,城市孤岛空间的边角料,反而成为了有营养的积极空间。

“在中国特色小镇的开发中,不论是设计还是规划,我们都在努力与当地居民建立共识。我始终认为,通过提升当地声誉和引入产业,只有在保证项目能为当地的百姓带来利益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通过发展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新增就业的需求,是浙江的城镇所面临的普适性问题,而设计基本都会遵循深入调研的结果来作出调整。“当我们在设计时,首要且最根本的目标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所以枫桥小镇每一户老百姓家我们都去过,跟他们讨论个人的需求、设计会产生的影响。”

“在我们看来,让地区产业可持续地运转,从而让每个当地的百姓都能从中获益,也许和青山绿水、传统风貌的外表同样重要。”

“对大多数作为建筑师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介入到里面,我们更像是桥梁,我们去倾听老百姓真正想要的东西,用听得懂的语言转译给决策者。”

“绍兴枫桥小镇的设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朴素的。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留住人,新的业态能够让本地人的继续祖祖辈辈的生活下去。”

怎样把现存城市的“边角料”空间用好,在街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增添崭新的活力和生活的“烟火气”,成为了都市社区的新话题。

和丰社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位于城市中心片区,虽然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但老旧社区的城市功能退化,是中心城区社区发展的痛点。

“我们希望社区具有的历史文脉,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微更新采取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建造方式,兼顾经济性和实施性,呈现出未来社区公共生活场景。”

Q: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居住社区特有的围栏现象?现在的一些乡村里也出现了这种居住区之间的“分割”现象,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莫洲瑾:原始社区管理方式引发了很多社会的问题,围墙在城市和居住区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中国的社区跨度通常很大,一般社区的跨度都会在几百米以上这样的一个围墙区域,我们城市的支路,人行的空间基本上都被占据了。
大型社区的模式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劣势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北方城市,有些上百万方的小区,对城市的整个脉络和交通畅通的影响非常大,居住区变成了“城市孤岛”般的存在。

Q:浙江省推行的“未来社区”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种举措,其本质是什么?

莫洲瑾:“未来社区”目前没有一个准确而固定的定义,在我们对未来社区的构想中,关键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整合更为复杂的功能。
实现这些功能可以采用多种手法,而不应将未来社区局限在某一特定模式之下,过于固定的定义或标准化的做法可能会带来限制,这个定义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未来社区鼓励这种多样性。

Q:中国的城市建设吸引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乡村是否也能像城市那样通过建造更多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来吸引人口回流?

莫洲瑾:对于浙江来说,以文化、产业或旅游为引擎的小镇核心在于它的支柱产业。浙江有很多小城镇都在做类似的探索,如柯桥的纺织业带动了整个地区城镇的发展,并且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Q:公共性和聚合力应该如何体现在乡镇?

莫洲瑾:例如,我们参与的龙坞小镇就是以茶产业为基础的农业小镇。尽管纯农业小镇的发展有限,但通过我们的设计和激活策略,通过对于老厂房的改造,加入了疗愈、民宿和文旅产业,小镇变成了艺术社区,吸引了人流量,促进了社区的积极活力。

Q:关于“乡镇的复兴等于文化的复兴”这个观点,你是否认同?

莫洲瑾:确实,文化的力量在城市复兴中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可以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忽视了文化的价值,将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本身也许没错,毕竟人们的需求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过程是必经之路。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下一阶段的发展应当重视文化复兴。文化,或者文明是社会的基石和灵魂,我想通过文化的引领,把经济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Q:针对现在一些乡镇显现出的“千镇一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应对?

莫洲瑾:我们所看到的城市风貌并不是设计的产物,它一定意义上是特定时代下特定建造技术驱动下的结果。

我们在考虑未来的城市发展时,更多会思考如何利用建筑工业化技术,以及新的建造工艺,来重新挖掘现代的方法,来演绎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寻求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方式,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莫洲瑾城市为谁而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