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预防“大城市病” 刻不容缓
来源:网友Nelly1986投稿 2013-12-02
预防“大城市病” 刻不容缓 网络配图
城市同人一样也会生病。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成为世界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为拥有大型城市最多的国家。而过去十年,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全面翻新。新的地标性建筑改变了城市的地平线和景观,城市面积也急速扩张。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完全旧貌换新颜。这大概也是全球城市发展史上最大的造城运动。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7%,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你我所居住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城市鸿沟、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甚至是突发自然灾害导致城市不堪一击……各类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交通、暴雨、空气质量等城市病使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深受其扰。而大城市“得病”的根源,也许并不在其“大”,反而在其“大而不当”。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接受大城市在规模以及人口上不断扩张的趋势。规模是城市中要素形成合理分工从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对此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很近距离靠近姚明,我一看就觉得我过去花了很长时间打篮球,全是白费,我早看见他,根本不去碰篮球,没希望的。可是小地方的都觉得有希望,没见过,都觉得也能变成乒乓冠军,篮球冠军,变成艺术家,确实有潜力有机会,但是你要碰到一起才知道有没有机会,这才是心甘情愿的分工,我看见姚明以后我可心甘情愿了,我更认真教书了,不做他想了。”
有专家表示,人往高处走是经济的微观基础,因此我们的体制、政策、观念对于此应该适应,而不是做斗争。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也认同这一观点。李铁表示,由于行政干预等因素,使中国城市呈现发展越大则对外来人口排斥越强的特点,现行户籍制度阻止了要素集中到城市中,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城市发展——“当城市一方面限制人口,一方面将要素价格压低,同时通过各种行政手段集中资源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不合理的运用行政资源的发展趋势,这个和世界其他国家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弱化行政干预尤其是对人口流动的过度限制,可能将成为大城市实现持续、更好发展的第一步。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分水岭。更多的改革动作将后续展开。作为中国经济的基本单位的城市,也将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迎接新的洗礼。公告中提及城市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尽管是从三农角度来谈,但是也为农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等带来了想象空间。
城市化、集约化是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把优势资源集中,把人口集中,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对资源产生更佳的应用。因此,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城市化依然是巨大的引擎。分散化不是最佳的方式,中国的城市不必“恐大”,但需要防范大城市病,改进城市管理手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