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庄瑞安:我的成长和我的工作 

CCD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庄瑞安

 

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

我成长于一个土木营造企业的家庭,从小跟着爷爷、父亲在工地里走,看着一个个项目都是从平地开挖,再从钢筋水泥组成为建筑物。无形之中就会有种跟空间的互动感,总会想着这空间要怎么去用可以更合理。

小时候家里的客厅布局也经常被我乾坤大挪移,也让家人回到家后发现原来还可以有不一样的使用模式。念高中的时候,也是对设计类的书籍、杂志特别感到兴趣,因此后来大学也就根据兴趣就读了纽约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选修室内设计专业。

在大学期间,也因为参加几个著名的设计比赛,赢得了荣誉与奖金,也提前得到几家大公司的赏识。于是毕业后在全球旅行三个月后,选择加入了 RockwellGroup , 开启了我在室内设计的工作。

 

哪些关键的品质特点成就了现在的你?

善于观察,心态乐观,责任感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人、书籍或者经历,对你的认知有大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很快,也很多元。在一次设计小米总部的项目,收到了雷军老师写的《小米创业思考》,内容提到了很多跨界的思想。很多非常规的合作模式、管理方法。这也让我读完后开始思考,互联网运作模式如何运用在设计行业,甚至于设计的项目里。

当时业主董事长带我到顶楼看工地现场,走在钢结构的平台上,当时还没有没有顶,没有柱子,没有围栏。看着四周没有更高的建筑物,瞬间体会了那种在云端的震撼。在当下开始想象着酒店大堂吧、餐厅、总统套房等不同功能在未来呈现的空间画面感,有种迫不及待想要马上开始设计的冲动。

 

国内大部分设计师都有在默默学习CCD的方案文本,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对公司来说是个荣誉,也是个肯定。我们自己也是不断的去看国外的一些经典案例、最新案例,不断的挑战自己,来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不过话说回来,借鉴与抄袭是两回事,这个观点我是不断的在跟团队强调。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经典案例,去分析,去分解元素,但是一定要用自己的手法去重组呈现。如果是一比一的抄袭,我觉得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

 

做了一年多的小红书,感受如何?

小红书跟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比起来,小红书对内容质量、价值提供上会要求的比较高,所以会去研究小红书的运算逻辑,人群阅读喜好。这过程让我走出原有的设计师思维,转换到更全面的群体思维,做自媒体,受众人群并不是只有设计师,所以会思考要提供什么价值给到非设计师人群。我把这思维逻辑运用在设计汇报与沟通谈判上面,对工作帮助很大。

 

你2023年达到了惊人的200次的飞行记录,路途的过程中你会做些什么?

通常在起飞前或是降落后有网络的时候。就是回复工作微信,开视频会议。到了飞机上没网络的时候,我反而可以专注的画图,审核设计方案,听音乐放松休息。

现在想起来,我还蛮享受在飞机上没有人打扰,与世隔绝的那一时刻。

 

旅行对你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放松,放空,重新体验生活,从中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再从新思考最近在做的设计项目,看看是否有什么地方可以再优化。

 

如此繁忙,如何做到学习与吸收新的内容?

书籍、杂志、互联网。

 

你会关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保持对设计的敏感度?

时尚、科技、旅游。

 

最近有值得推荐的书籍分享给大家吗?

《共生》

互联网时代,组织之间需要形成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已经是共识,但是如何在组织的战略和运营中形成有效的共同体,构建价值共同体及众多组织的价值创造。

《薪与酬》

分钱的艺术很重要,为何要分钱:老板要赚钱,必须会分钱!分钱的方法:分钱分不好,企业容易倒!如何发工资:资发不好,员工容易跑!如何分股权:股权分不好,公司搞不好!这本书的标题,确实是无数企业面临的难题。

《小米创业思考》

雷军系统梳理30年创业心法和经营哲学,深度复盘“小米模式”,认为取得持续成功的核心在于只干了一件事:坚持“互联网+制造”路线,推动效率革命,实现用户利益和经济效率的。雷军在书中首度全面公开包括三大铁律、七字诀、高效率模型、爆品模式、生态链要素等,涉及管理、投资、工作等多维度经验,为创业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和指导,也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持续精进的头部思维。

 

如果一定要给年轻的从业者一些建议,你想说些什么?

1.

多走多看多体验,世界是不断在变,而设计可以无限衍生。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去调整自我,跟上时代趋势。

2.

工作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

3.

多在AI上学习,这是一堂不可避免的课程,也会是一个可以超车的弯道。

 

一个好的酒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好的酒店必定拥有着“持续向上”的生命力。

我们在设计一个酒店时,要考虑空间未来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空有其表,或是设计出一个生命力很短的作品。这里面包括了对项目未来运营维护的了解,未来市场销售的需求,未来使用者对空间的互动,这些都是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盲目追求美感而忽略的。

未来的酒店空间将从「占地为王· 硬件至上」,转向「体验为王 · 情绪价值」。而这也是未来酒店产品的必然出路,当这个时代的硬件物质已触顶,我们要以空间制造场景感、以丰富体验去创造更好的记忆感,使酒店与客户产生更好的情绪互动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设计公司应该要有固定的风格方向吗?

风格是一种标志,是一种有清晰边界的规范,时代对风格的接受度不会越来越高,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人们的需求更加个性化。

CCD不把自己的作品定义为什么风格,CCD每隔二、三年都会主动转变设计的所谓风格,我们会从内部突破和创新,当然这来自于我们对外部需求变化的洞查和预见。我们希望有能力满足到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就是有能力关照到更多人群的需求。我们不局限于某种风格,那会太僵化了。

每接到一个新项目时,我们都会深入了解项目,挖掘当地的文化,完整地考虑项目与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工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对地理、历史、人文的思考中挖掘出有思想情感的、关于生活的故事。分析每一个知名品牌不断变化的设计元素的真理之所在,不断地融合、不断地探索,讲述更多不一样的设计故事。

比如最近新开的重庆康莱德,酒店设计以重庆“民国陪都”的城市印记中遗留下民国风尚为灵感,围绕着“东方悬城,民国风尚”的理念再续传世经典空间故事。结合重庆山城特质,以“山、势、阁、序”延展叙事手法呈现“东方悬城”概念的超现实意境为宾客打造独特而舒适的入住体验。

 

没住过五星级酒店就无法设计酒店,这个说法你怎么看?

这点我个人非常认可, 因为酒店其实是一个结合住宅、餐饮、办公、会议、宴会活动等综合性的项目,这里面除了在设计美观上,还涉及到品牌标准、运营、服务、销售、体验感。五星级酒店的标准是酒店系统里要求最全面的,如果说对五星级酒店有充分的体验,那在之后的酒店设计里便可以降维打击到四星酒店、精品酒店、民宿等等。

除了五星级酒店之外,我还会鼓励我们团队在日本、伦敦、香港等城市选择当地的精品酒店入住。因为这些精品酒店的房间面积都会比较小,有的客房甚至于小到16平米,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小空间的多功能使用方式,这对设计生活方式(Lifestyle)的品牌,譬如 W、Indigo、 Canopy 这些品牌,可以有很大的启发。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个瞬间激励并加速了你的成长?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当时我在纽约 Rockwell Group 工作,公司从210 人裁员到 80 人,而我也经历过被裁员。

当时美国失业率爆高,互联网还没这么发达,要再找到一份工作,是非常的难!比较幸运的是我被裁员后,领了两个月的遣散费,两周后又被公司HR招回去,说公司名单搞错了,需要再找我回去。被裁员的这两周,我不断的在问身边的设计师朋友们找工作机会,但是当大厂设计师被裁员,那基本上是整个设计圈都在裁员,所以怎么问,都没问到有人在招聘。我反观在公司里担任项目经理的同事,因为平常都在对外与业主、酒管、顾问们在对接,所以他们被裁员后,周遭问一问,还真有些替代的职位可以去上班。反倒是设计师岗位的同事,一天到晚在公司里画图,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人员,朋友也都是设计师,被裁员后,周遭问一圈,大家一样都是在找工作。

我后来被公司召回后,我开始觉得设计师不能只做设计师,还需要学会项目管理,在做设计的同时,也需要跟外界对接,建立在公司同事之外的人脉,资源与设计相关上下游的圈子。现在回想起来,被裁员的经历让我对设计圈生态看的更深入,成长了许多。设计师,不要觉得设计师只要好设计就行,学会项目管理,对外对接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借用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

敏锐力

首先作为一名设计师要保持敏锐力,能更快感知和捕捉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所需,并运用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只是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使这种体验更加丰富和美好。

创新力

设计应该是具备创新的能力,要有足够广阔的视野,见多识广,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这样才会有新的作品出来。

审美力

设计师要具有美学的思维,以美入道,才能把美好的设计、美好的体验带给客户。

AI 操作能力

我们要了解各类AI智能软件,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让设计更高效,在创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和灵感。

持续学习能力

时代永远在进步,投资自己的大脑最有效,唯有学习才能对抗平庸。

 

你更倾向于靠方法还是灵感做设计?

我觉得方法与灵感都重要。

对于酒店设计就像下棋一样“一步错,满盘皆输”。酒店设计不是独立性的工作,从灵感创意到设计方案再到落地执行是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要有系统化的方法, 才能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实、做到位,像工匠一样精益求精,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完美。

 

通常什么样的情况会激发你的设计想法?

艺术不分家,看经典的电影、旅游书籍、美食频道,听音乐,抽雪茄,放空, 都能帮我在某个设计的瞬间注入灵感。

除了关注设计领域内专业的内容,我对音乐、时装、美食、健身、旅游、 科技等这些领域都很感兴趣,经常翻看各类杂志书籍,了解各行各业的趋势来激发我的设计灵感。

由于工作的原因,奔波于各地是常态。平时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习惯于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的新事物、新理念,而且每次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精准的找到项目的概念和故事?

每接到一个新项目时,我们都会深入了解项目,挖掘当地的文化,将独特的文化融入酒店设计中,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来勾起岁月记忆,将酒店的故事娓娓道来。

设计师就像导演,我们看待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空间,而是会完整地考虑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工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对地理、历史、人文的思考中挖掘出有思想情感的、关于生活的故事。

比如重庆康莱德酒店,室内的设计转化了重庆的山城与雾都两种意象,既在酒店空间中,以逐层跃进、隐现交替的层次还原重庆的“8D”多维;又将窗外视野与重庆的自然山水作为设计线索,窗外景观无时无刻不在与内部的艺术画作、抽象的墙体饰线呼应。同时融入刺绣、丝绢、纸张,又或是由重庆手艺人细贴的金箔等当地传统文化,以代入感激发到访者情感共鸣、唤醒记忆。

 

你最想做什么类型的项目?

飞机、游艇、房车的室内设计。

 

做到世界第一,CCD 做对了什么?

CCD 拥有国际背景和视野的华人精英核心团队,既具有专业上的积累,亦具备不断创新的活力,以及国际化设计视野、前瞻性设计研发、科技的设计管控。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始终希望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全方位服务于客户的需求,不仅精于美学的钻研、创意的突破,更巧妙实现商业价值与艺术造诣的平衡,持续为客户提供精品之作。

CCD 创立至今,已服务过50多个国际品牌,包括万豪、洲际、希尔顿、雅高、凯悦、文华东方、钓鱼台美高梅等旗下的众多品牌,为他们提供从顾问咨询、室内设计、到软装、艺术品等服务。

 

CCD 是如何在项目数量很多的情况下保证持续的高水平输出?

CCD 是一家专业、高效,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公司。我们在 2015 年开始专注于公司与品牌的永续发展, 在 2016 年开始分组, 把当时 200 多位设计师分组成 9 个Studio工作室。利用工作室管理模式来研发更多的设计风格以及人员梯队培养, 至今已经到了 1000 多人, 近 30 个Studio。部分 Studio 已成长到了独立品牌, 譬如:鱼眼FED、聚城UCD、无物艺术顾问、以及科技品牌犀照,将产品和服务做到了跨界联接和软性定制。为客户提供涵盖前期顾问、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机电、灯光、标识、软装、艺术品等更健全完善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覆盖酒店、企业总部大厦、商业综合体、高端住宅等业态。

顺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和数字化时代的今天,CCD 提出了数字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CCD 旗下子品牌犀照科技创造高效快捷的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兆材云库 IDEAFUSION,目前平台入驻供应商将近 1500 家,物料品类 30 种,上线物料款式多达 300000+款。打破索样地域限制,与供应商实时关联对接,每款物料及详尽的参数信息都由真实品牌供应商提供。除此之外,平台还支持 AI 线上智能找材,智能识别并匹配供应商,帮助设计师快速找到所需物料,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促使每个项目高效落地,实现室内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可以简要描述一下 CCD 的企业内部文化吗?

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原创。

“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是 CCD 的 DNA 之一。我们的设计一直是在传承中创新,结合当下最新的元素、材料、理念来赋予新意。

我们有近 30 个 Studio, 每个 Studio 的总监有他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工作习惯, 这样可以在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积极性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小工作室的灵活、自由,鼓励成员们自由创新。

CCD 内部也经常会举办分享交流会,会将设计、艺术、生活结合以新颖的方式来交流分享。通过艺术、美食、电影、旅游、园艺等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艺术角度看设计、看生活、看文化……跨界感受,分享新的想法、新的尝试,这就是一个不断感知、思考、创新的过程,也是CCD保持设计活力的方法。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室内设计庄瑞安CCD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