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

 

隈研吾的“竹屋”

人性空间远高于里程碑式建筑

Q:你最开始受丹下健三的影响,但当你真正走上建筑之路,却开始批判丹下健三这一类的“里程碑”式的建筑风格。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隈研吾: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早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人们对瑞士馆的批评已经给了我启发。那只是“一棵树的雕塑,而雕塑的倒影,远远比建筑本身要美丽”,这样的评价在当时非常盛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晚期,我在东京大学上学,这种批判变得愈发具体。我的老师们总会批评丹下健三的作品太过宏大,他们认为,尽管丹下健三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但城市并不需要里程碑式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人性的空间。丹下老师在1973年设计了东京银座的索尼大厦,尽管土地非常昂贵,他还是在周边设计了一个小型广场。我差不多在那时候,就已经觉得相比较人性的空间最重要,而宏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次要的。

我的另一位具有重要启蒙意义的老师是黑川纪章,他也常常批判丹下健三的作品,偏好人性的空间设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位专长于亚洲城市设计的朋友,正是在他的推荐下,我获得了去纽约学习日本设计的机会。

Q:在美国的那几年,其实更多是为你回归日本传统做了铺垫?

隈研吾:去纽约之前,其实我自己对日本文化并不感兴趣。也是到了美国之后,一位美国朋友对我的背景非常好奇,也常常问我有关日本文化的问题,我才开始认真研究起日本文化。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有一个榻榻米,我和那位美国朋友坐下来享受简单的茶道,其间我们开始谈论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那个绝对是我走向日本建筑传统的转折点,我忽然就意识到了,大家都在谈论的恰恰是我不应该去做的,而我能向他们谈论的(日本文化),才是我的优势。

Q:你究竟如何概括你的建筑哲学?

隈研吾:我想让建筑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随着气候、季节、时间,以及所处的地点,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移动速度中,都能够有对建筑不同的感受。我希望建筑能具备这样的暧昧感觉。

Q:你也说过“让建筑消失”的想法。

隈研吾:对,我所做的将建筑融入于环境中,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光线营造建筑的通透感。

Q: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消失”,矛盾吗?

隈研吾:我倒并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矛盾之处。毕竟早在20世纪,许多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就已经非常重视建筑物与环境的融合问题。

Q:作为在中国已有十余年项目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想法可以给中国建筑业借鉴?

隈研吾:建筑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在日本,原来有城乡矛盾,作为建筑师,就有责任去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中国建筑师也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等。

还有,根据现在中国的情况,大家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这种住房往往是相对封闭的场所,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城市将越来越膨胀,高楼越来越多。面对这样一个不良情况,建筑师是否能有一种创意的想法,在高楼大厦之间,在逐渐膨胀的城市中,营造出一种新的私密空间?比如“sharehouse”这样的理念。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中国建筑隈研吾日本建筑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