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设计探寻
来源:畅言网 2015-09-09
序言:
2015年8月20日,建筑畅言网在位于北京的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健康事业部成功举办了“医疗建筑设计探寻”建筑师主题沙龙。来自五合国际·华特医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方天宇医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中鼎纪元(北京)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多家设计机构的十余位资深建筑设计师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并就医疗建筑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时间:2015年8月20日
地点:五合国际·华特医疗
人物:
苏黎明,五合国际·华特医疗总建筑师
蒋维,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副总经理
曹阳,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副总经理
张奎,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副总建筑师
万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医疗科研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建筑师
戴晓华,中鼎纪元(北京)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张国娟,中元国际公司四所室主任
孙亮,中元国际公司建筑师
彭星波,北方天宇医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院总经理
韩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暖通工程师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感谢华特医疗提供今天场地,欢迎各位光临畅言网沙龙。首先请苏总做介绍。
苏黎明,五合国际·华特医疗总建筑师
苏黎明:
今天很高兴见到同行业的新老朋友。我们都很幸运赶上了中国医疗兴旺建设的阶段。2007年后,国家对医疗行业投入很多,我们都参与其中,做各自应做的工作。各位都是医疗建筑的专家,今天是一个相互学习分享的好机会。我们华特是90年代成立的设计公司。医疗所于2002年成立,已有十几年历史。
畅言网编辑:
请大家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谈谈我国医疗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苏黎明:
我们赶上的大环境是国家对医疗建筑投入很大,在设计当中,包括专业做医疗设计的团队以及非医疗设计团队。当然,专业医疗设计团队做的设计更加优化,但也有不少问题。我认为医疗流程对于医院建筑设计最为重要,也是医院院长最为关心的方面。由于医院是公益事业,由国家投资,我们在委托设计和招投标中发现,当地政府往往最关注建筑造型,美观与否,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但是医疗流程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设计院都有切身体会。根据国家医保政策、医疗科技发展以及现在热议的P2P模式、信息化系统对医院设计的新要求,我们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医疗建筑的发展模式,否则会不进则退。现在出现了网上挂号和发药模式,对医疗建筑空间提出了变化要求。
我们以前做设计,一般都是大的挂号厅,非常开阔,窗口很多。新式看病模式出现后,病人拿着一卡通,挂号交费非常方便。关于是否还需要大挂号厅,我们业界也展开了讨论。另外还有诊疗模式,针对健康城和民营医院,超大型医院规模达到了1500床、甚至3000床。种种现象促使传统诊疗模式发生改变。
我们在听取医院院长和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后,不断调整设计思路。我们会思考病人做B超等检查是否还像过去那样去医技楼,需要来回奔波。我们同甲方交流,包括心内楼、肿瘤楼、综合楼等在内的专科楼必备的检查可以在楼内完成,减少病人的奔波。这个模式也越来越被医疗专家认可。“处处为顾客着想、以病人满意为中心”的宗旨体现在设计流程和平面功能的布局上。
此外,许多省市已经开始对医疗建筑提出了绿建强制规定,一星是基本要求,还要向两星方向努力。在设计上更加关注环保和节能方面。BIM系统也给甲方后期运行和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
医院设计往往对病人诊疗空间有更高关注度,而忽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我们在设计中也要有所考虑。因为医护人员可能会在一家医院工作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对医护人员工作空间的忽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感受。我们在功能设计中,特别是影像科设备,对空间、阳光没有要求,我们可以考虑把通风采光较好的朝向留给工作人员。类似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设计师去照顾到。以人为本,“人”这一对象当然也包括医护人员。
蒋维,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副总经理
蒋维:
和各位学习医疗建筑出身不同,我原本是学习金融,后来从事法律工作,现在参与医疗设计业务。我现在会把对其他行业的想法纳入医疗设计感受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需求变化很快,这也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商业模式将决定设计和经营模式。如同商业地产,过去的商场会转变成现在的shopping mall。结合李总理提出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医疗模式一定会根据形势有所改变,如同建筑设计从最早的南丁格尔集中和半集中布局发展到现在的多中心布局方式,其实也反映了医疗技术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实验场,传统公立医院是以前医疗设计市场主要需求方,现在形势也正在变化。随着国家卫计委调整了每千人床位比,以及国家期待对于民营投资医院市场份额的提升,未来两种类型机构必然会存在经营模式的差异。只有错位竞争才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我们也接触了民营医疗结构和即将私有化的公立医疗机构,其需求差异确实很大。在我们看来,可以叫做流程再造和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定制医疗流线的模式,比如说从诊室设置和发药流程,甚至是手术室布局。
我们也同国内外医疗设计机构也有一些交流。现在传统使用的医院模式,以及美国采用中心点向外辐射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势。对于美国的模式,毕竟医疗建筑投入很高,重要的面积要集中在有效护理面积上。以前我们会觉得污物打包得不到相应洁净要求,但是现在技术相对成熟后,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美国这种模式也未尝不可。我们和对应的卫生系统交流后,发现这种模式也得到了认可和采纳。
我认为,从医疗市场需求变化出发,我们做设计也会快速变化,配合医疗商业模式,需求更加有弹性。对比公立医院院长可能干一两届就结束了,但是私营医院的真金白银投入后,需要有如何收益和退出,如何进行更多变化进行研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国娟,中元国际公司四所室主任
张国娟:
我想提一个设计难点,关于综合医院设计标准,医院更为注重医疗流程,但是在工艺空间的控制上,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设立弹性机制。综合医院现在会控制床位数,一床80或90平米的建筑规模。实际遇到的问题是,政府希望医院大厅或公共空间有好的形象,另外还要控制面积和建筑规模。
一般医院是政府或发改委投资,针对在全新地块建设的新建医院,我们希望做的更为舒展一些。对于医疗主街、大厅在内的公共空间,我们都希望规模尽量大些,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然而建筑指标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比如说500床的医院,建筑面积可能只有4.5万平米,但即使做到5.5万平米,也无法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对于香港或者国外医院,一床的指标可能达到170平米。我们最近做的医院项目,不太控制面积,一床达到200平米的规模。现在我们执行的综合控制指标都是04和08年出台的,我想以后编制时是否可以适当放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不要控制得太死。例如新建的解放军301医院,门诊楼有十几层,公共面积很大。对于我们经常设计医院建筑的人来说,这是件非常浪费的事。但是301医院每天门诊量很大,候诊空间也做得很大,候诊区几乎达到诊室的2倍,实际使用感受非常舒适。这家医院把所有公共空间都给了实际采光的部分,医生诊室可能就没有采光,但是候诊的走廊都有采光。
我希望借今天的沙龙机会,倡议今后的标准编制尽量放大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涵盖了候诊、大厅挂号区域。今后医院会使用分中心挂号形式,我们考虑实际需求量,要适当放大层高。医院设计不光要考虑医疗用途,也要考虑人的心理体验,满足舒适性。工艺流程目前是核心的部分,公共空间将来需要重点考虑,而且应该是增加面积的部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