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正文
节能环保就要少造房
发布时间: 2009-12-20   来源:畅言网 
就像人类是动物的一部分一样,建筑也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建筑最根本的就是要服从环境的发展,要向环境做出贡献。

建筑是时候甩掉文化的包袱了,因为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

随着建筑技术发展,这种奇特造型的建筑也都会成为“小儿科”;

如果说必须要环保,我觉得还是少造房子为妙。

在新世纪的大环境下,建筑肯定要有所进步。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大量公、民建筑,其设计、建造的方式方法会更加依赖科技的发展,而建筑师的能动性可能也会更多地掺杂这些方面的要求。

现代建筑革命虽然说是思潮的革命,但毕竟是技术促进了它的革命,相信今后还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会对建筑的形式有一些革命性的改变。从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讲,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建筑革命,即使建筑在形式上接下来再经历一次革命,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

建筑脱离环境会成为“无根”的“孤岛”(图片来源:press.idoican.com.cn)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民族的文化是趋同还是趋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而人们面对自然时的渺小状态也仍然没有改变。这些都会促使我们对建筑要有新的认识。

建筑承载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经济技术方面和文化方面。我个人认为,建筑是时候甩掉文化的包袱了,因为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这恐怕也不是联合国所说的“双遗产”就可以拯救的。一些该消失的文化还是要消失的,就像大熊猫一样,不可能让它活到下个世纪。

建筑还是要体现21世纪人类的思考:更自由,更无所谓。这表现在:原来羁绊我们的一些因素可能会更趋弱,会逐渐消逝。比如一些“还原古都风貌,还原中式建筑”的说法在30年代海归建筑师的口中就开始提出,而到现在也没有确切定论,事实证明这些说法是不成功的,建筑还是要向前看。建筑是融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的,中国人做出的东西肯定就是中国人的,不能硬去做一些所谓的“青瓦白墙”的形式主义建筑。

对文化的重视不应该是片段性的,不能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潜意识的东西。在外观方面可能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个风格,可能更需要随性的发挥。尤其是国外一些流行的建筑趋势,虽然很多东西只是流行,但是它还是预示了建筑今后的发展趋势。比如哈迪德、库哈斯做建筑的方式、对建筑的理解,这些就是建筑今后的展方向。虽然有些人对他们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任何新鲜事物开始时总会受到批评,而这些新鲜事物也必然是建筑的一个发展方向。例如,有人说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经济造价很高,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建筑的形式也特别怪异,对街区空间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如果把它缩小10倍,作为一个小型建筑的话,那么它是特别美妙的。我觉得随着建筑技术发展,这种奇特造型的建筑也都会成为“小儿科”。

如今,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环境问题。建筑所体现出的面貌、形象以及性格,会更多地体现出国家节能环保战略。建筑要服从于规划,规划要服从于环境,局部环境要服从于整个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建筑作为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定位还是要回到以前的定位中。就像人类是动物的一部分一样,建筑也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建筑最根本的就是要服从环境的发展,要向环境做出贡献。比如,一栋建筑要向它所辐射的50米范围内做出贡献,一组建筑要向它所辐射的街区做出贡献,几组建筑组成的街区也要互相配合,不能“各自为政”,要为所在的城市做出贡献。

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还没有一个“图底”来做文章,很多技术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现在谈建筑还为时尚早,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规划。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污染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所以大家所说的节能环保也只能是被动的节能环保,在这方面加大投资是发达国家“玩”的事情,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被动环保,从布局上解决采光、通风、采暖等问题,至于一些风力、涡轮、中水利用、光伏电池这些都是有钱人做的事情。如果说必须要环保,我觉得还是少造房子为妙。少造一栋是一栋,而不是节约多少是多少。中国的未来建筑要向高度集约化、大型化发展,要把人口集中在一起,搞巨型城市,这才是适合我国建筑及城市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