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陆晓明:合一建构 源自老庄哲学的当代建筑解答

陆晓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Q1: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中,您最关注的重点有哪些?

文化、传承、创新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形成了自身完善的体系,独具一格。时代在发展,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终不是办法。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传承。创新强调从过去的建筑中汲取营养,结合当今生活形态和建造方式,并与当代审美和科技相融合。

建筑创新绝不是一味求异求奇。缺乏空间与功能的逻辑,缺乏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往往华而不实、奇而不美,也不会得到社会公众的喜爱和认同。建筑创新应新在功能,新在科技,新在时代,新在文化。建筑创作的关键是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是建筑师将传统的基因融入现代建筑中的过程,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温和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中我比较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从人文层面上来看,应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有无相生”等思想中寻找内在的形式本原,从传统文化精神层面中汲取智慧并运用到建筑创作中。从设计过程上来看,单纯模仿传统建筑的“形”是很容易的,难的是用现代的造型语言传递出传统建筑的“意”。前者只是简单的模仿和拷贝,而后者是需要从传统建筑的精神层面进行提炼,是消化、升华后再创作的过程。

 

Q2:您曾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作“一人一药”和“一病一药”,您如何诠释这一差异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体现?

中国文化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思维方式上讲究辨证、归纳和整体思维;西方文明则建立于古希腊文化之上,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推演思维为特征。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哪种文明都不可轻视。19—20世纪,可以说更多是东方文化借鉴了西方文化。随着新世纪的开端,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悄然兴起,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东方文化热。

托马斯 · 赫尔佐格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建筑师在工程设计中的角色:“建筑师相当于一个乐队指挥而非演员,他不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但他必须了解每种乐器的性能,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建筑师在设计中担任着这一统筹指挥的角色。

因此,我认为在建筑设计方面,“一人一药”的东方整体思维比“一病一药”的西方思维更具优势。“合一建构”的思想就是“天人合—”老庄哲学的时代解答,其核心是将建构与传统文化、现代技术、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和美学内涵。西方的观念在设计中解决单一的技术问题。东方文明思维宏大的整体、系统观与灵活特性恰恰与此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将很多事物联系、归类、简化、系统化、良性循环。

 

Q3:您的很多作品扎根荆楚,您认为荆楚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对您的建筑创作影响最深?

中国哲学的鼻祖就是楚人,楚文化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楚国8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造就了流光溢彩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荆楚文化中精神气质方面的内容对我的建筑创作影响最深。荆楚文化具有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超时拓新的文化特征;荆楚建筑追求庄重与浪漫、恢宏与灵动、绚丽与沉静、 自然与精美的人文精神,以及楚国建筑“高台基、巧构造、深出檐、精装饰、美山墙、红与黑”的风格特征,都给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在3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我们一直探索传承与创新,对当代荆楚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传统荆楚建筑的物态部分可以延续,但不是重点。传承的关键是荆楚建筑中优秀的思想部分,即“线形之美”“空灵之美”“超拔之美”“和谐之美”“因借之美”“朦胧之美”“绝艳之美”“恢宏之美”“运动之美”等美学特征。荆楚建筑中“高台巍峨”“天人合一”“尚红尚黑”“个性飞扬”等特点,以及追求造型的灵动、飘逸,空间的丰富、多变,体现写意的审美情趣等都对我的建筑创作影响较深。

 

Q4:您认为当前文化建筑所承担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化建筑需随之做出怎样的回应?

现代博物馆自身的功能日趋数字化和复合化,其内涵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不再是纯粹的文保教育机构,博物馆还具备休闲娱乐、社交媒体、文化创意、数字信息、研学旅游等复合型公共服务综合体功能。近年来,“博物馆+”的模式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现代数字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了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

贝聿铭说:“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最近提高得如此之快,使得博物馆变得比艺术贮藏室的意义广泛得多”。在一些有着悠久的博物馆教育传统的国家,博物馆体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我国,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也正在凸显。各地博物馆与学校、社会机构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推出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博物馆已成为全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相对于这些功能需求的变化与丰富,建筑设计需随之做出回应。为了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无论是当代博物馆的建筑形式、空间逻辑,还是功能配置、景观布局等方面都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形式的多样化与亲民性、功能的拓展与延伸、空间的适应性与弹性化、景观的多元性与互动性等。

 

Q5:您设计了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剧院、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建筑,可以分享一些其中让您难忘的项目案例吗?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是一个历史事件型博物馆,与一般城市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建筑主题的表达首先考虑的是激发人们对纪念主题的情绪感知,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建筑设计融现代手法与首义精神为一体,采用具有雕塑感的造型,塑造出刚毅、挺拔的视觉效果。建筑外墙采用粗糙的表面肌理,利用自然雕琢、风化的纹理,创造出整个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空间上则运用叙事空间的手法,尝试设计了一条“体验式”流线:观众从室外下5.4m进入序厅,引领观众完成从喧嚣—宁静—思考的心里体验。整个入口序厅被覆于缓坡之下,刻意塑造出一种暗示革命前的黑暗统治及腥风血雨的气氛;当观众向上进入首层,感受的是革命呈现螺旋上升的艰辛历程;二层展厅结合室外展场,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达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感悟,领略的是革命的爆发和突变的历史进程;三层为博物馆的最高处,其南侧的露台视野开阔,可以眺望整个南广场和紫阳湖,体验的是革命达到高潮的无限风光。我希望观众行走于博物馆中,见之于行,感受于心,在空间体验中,处处感悟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作为扩建工程,如何处理新老馆之间的形体关系,是设计的重点。建筑造型来源于馆藏的青铜器——“簠”,其特点是上下对称,可分可合。从建筑界面上看,老馆屋顶的梯形和新馆倒梯形的几何形态,分合两宜。设计从城市环境出发,建筑形体在消减对环境影响的同时,积极地整合景观资源。利用湖滨半岛的地块特征,新馆上部形体采用玻璃体,在消隐建筑体量的同时,也获得了室内270°的观景视野。利用现状高差,将新馆二层标高与老馆一层平齐,新馆整体高度控制在老馆檐口之下,实现了“藏、融、隐、衬”的目的。

为了改变老馆展陈面积严重不足的现状,设计没有按常规在建筑中部设中庭,而是将中部完整区域尽可能布置为展厅。展厅北侧为连廊,实现了新老馆展厅及参观流线的串联;展厅南侧的门厅和边庭采用侧向临湖的方式,将周边的湖光山色引入室内,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天窗、树形结构柱和螺旋楼梯的组合,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漫游的动线兼具了园林属性,提升了观展的体验。如何运用现代美学手法展现建筑的文化属性也是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建筑外墙上选取代表楚文化特色的艺术符号,通过现代数码技术进行抽象处理,既呼应了老馆的外墙材料,又再现了楚文化的浪漫。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当代建筑陆晓明老庄哲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