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建筑体让人感到失败 中国建筑教育亟需改革
发布时间: 2009-12-22   来源:网友余温里的流年投稿 
当今中国建筑教育界,有一种不良倾向,治学心态浮躁,学术氛围淡薄,重实践轻理论,其结果就是不断地实践,却没有多大进步。

 对于国内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批评尽管从未消失过,但似乎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猛烈过。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家们亦或建筑评论家们习惯于把大量垃圾建筑和劣次建筑设计的产生归罪于建筑师,他们是设计者,理应承担责任、受到批评,这似乎是不错的。但仅仅将责任推给建筑师,对建筑师进行批评,可以说是有些隔靴搔痒的,对于遏制垃圾建筑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这样的批评还没有触及造成中国建筑如今之现状的本质问题,中国的建筑到今天之所以让人感到失败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建筑教育。

没有合格的建筑学教育 奢望建筑的合理无疑是种空想(图片来源:百度)

 建筑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介于文理之间,文理相融。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而且是大文化、大艺术。建筑学在国外是文科的一种,是比较偏向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因此,许多欧美国家虽然历史不长,但对于建筑学的准确定位,使得他们的城市建筑有了崭新的秩序和浪漫的诗意。

在国内,建筑学是纯粹的理科科目,在很多人眼里与土木工程学没有什么区别,而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要而言之,土木工程是结构的事情,而建筑学则是关系到一个建筑诞生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建筑教育没有很好地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我们的教授、导师只是告诉学生,建筑师是一个建筑的设计者,他要把建筑内外包括结构、设备、交通组织甚至周围环境等,与建筑有关的一切协调到最好,而没有告诉他们一个新生的建筑是速朽还是不朽,大部分的命数在它的设计者——建筑师的手里。这难道不是中国建筑教育的悲哀吗?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授、导师应当给我们学子怎样的建筑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整个建筑教育界反思的。

 柯布西耶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它是灵活的,不是呆板的,甚至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而已,它还要反映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与社会文化。故好的建筑总是跟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绝不是孤立地闭门造车可以造出来的。因此,对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进行思考对建筑师以及他的设计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中国就是缺少这种思考的建筑师,在学术殿堂里的大学教授们也少有人在思考。

 中国建筑教育要形成思考、研究建筑理论的氛围。当今中国建筑教育界,有一种不良倾向,治学心态浮躁,学术氛围淡薄,重实践轻理论,其结果就是不断地实践,却没有多大进步。实践固然不可少,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多少有些盲目或者方向不够明确,其最终也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建筑设计大师。当今世界,有几个大师级人物没有自己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必须重视建筑理论的思考,我们的教授、导师更要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

建筑还是历史,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缩影,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文地理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等。因此,一个建筑的诞生,应当要以其永久存在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居住的地方,多少年以后被推掉,然后再建,周而复始,这样建筑的意义就不大了。建筑教育就应当灌输这样的思想,我们的导师有责任让未来的建筑师知道并且记住这些,使其成为建筑师今后从业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的建筑教育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即要让每个建筑师告诉自己,我的设计要成为明天的历史。虽然不可能所有的设计都成为历史,但惟有如此,方能促使建筑师更好地思考,也惟有如此,我们的建筑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