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正文
做个对得起每块土地的建筑师
发布时间: 2009-12-11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自然对超越极限而存在的物质的稀释作用极为强大,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应明白自然永远是最重要、最伟大的,不要试图去挑战自然的极限而实施对一种建筑理念的膜拜,那样的行为都将以失败告终。”

起身背包 用脚步对建筑的脉络进行最虔诚的“巡礼”

驻足静思 用心智对建筑的厚重进行最纯粹的“考证”

如果不是对于建筑学本源的追求,自己也许会同许多同龄的本土建筑设计师一样,在接受传统的本土建筑学教育后,踏踏实实进“大院”,做个肩负起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建筑设计需求的学者,没准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仕途。

 但20多岁时,自己偏偏就是个喜欢把事情看透、好奇心很强的年轻人,在经过天津大学四年系统的建筑学教育以及清华大学“第一届工程硕士班”求学经历后,愈发感到在我与“建筑”之间,始终有层朦朦胧胧的物质阻隔着,“那种看不透看不清的感觉促使我决定背包出去看看。”

 于是,作为一个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本土年轻建筑设计师,我放弃安逸与平静,选择成为一个“背包客”,从埃及到希腊,再到罗马、巴黎以及纽约,自己按照建筑史发展的轨迹,用自己的脚步将建筑史从爱琴文明开始、到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穹顶,再到哥特黑暗宗教时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建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进行了零距离的巡礼,就这样把建筑学从头至尾缕了一遍,头脑中对建筑的脉络、对建筑历史厚度的体会才逐渐清晰真实起来。

背包游历时的状态非常惬意,走到一个广场,握着一杯咖啡,仔细端详着面前经历岁月洗礼与层层修复而依旧孑然独立的老建筑,会恍然明白建筑在人的经济活动中的变迁是何等的丰富、对人的精神象征意义影响又是多么的深刻。

人生是个经历,守在一个地方会死。这一点对于一个必须调动多种能力来完成建筑设计的设计师而言尤为重要。

敬畏自然  试图挑战自然极限的建筑设计很愚蠢

尊崇法则  在统一的自然约束中建造有机建筑物

 作为一名在本土接受建筑学启蒙教育的建筑设计师,我通过对建筑史脚踏实地的丈量完成了自身建筑理念的升华,但在骨子里感觉自己依旧“很中国”,尤其对于古人怎么用城市的理念颇为赞许。“住在坡上,平地用来种庄稼;住在山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同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也更强;这种对空间连贯性与统一性本质的合理利用显示出特别优秀的思维模式。”

 空间是连贯的、有一致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关照,当一个建筑物存在于一个空间中时,更应该与所处的环境相呼应,相协调;应该在自然原理的法则上与周围的空间或者物体相呼应,而不是单纯的用各种建筑手法抑或建筑语言去破旧出新、自成一格;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单纯追求形而上的手法与理念,而公然抵触自然法则,在李阳看来是种“徒劳的挣扎”。

自然对超越极限而存在的物质的稀释作用极为强大,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应明白自然永远是最重要、最伟大的,不要去挑战自然的极限而实施对一种建筑理念的膜拜,那样的行为都将以失败告终。

以责任感做后盾“带着脚镣华丽起舞”

以归属感为轴心“设计属于人的空间”

建筑设计师如何处理建筑理想与现实约束之间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对此我想引用了在清华园求学期间,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的一句话,“闻一多曾言‘带着脚镣跳舞’”,建筑体本身及建筑与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都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绝对的自由不会存在,做建筑设计也好比“带着脚镣跳舞”,谁能在坚持建筑理想的同时还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协调现实冲突,那么这个建筑设计师无疑是真正理解建筑设计内涵的大师。

“实际上,无论是建筑理想还是现实制约,两者之间在冲突时并没有完全的对立,‘设计属于人的空间’这一终极理念将成为协调各种矛盾的融合剂;一个要真正做建筑设计的人,无论遇到如何繁琐与矛盾的问题,但只要把握住建筑是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存在,住在房子里的人对建筑的解读是定义一个建筑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