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整合与创新——机场建筑设计

刘德:

王总,我问一个问题。您刚才也说了北京新机场,当时专家投票选择了福斯特设计的4个航站楼的方案,那么是不是说专家更认可分散式的航站楼设计,认为那样更便捷一些?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我只是来坐飞机的,没必要像新加坡机场那样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而且新加坡机场离市区也近,居民来也方便,而我们的新机场离市区将近100公里。是不是说明专家对分散的航站楼比较认可,而领导层觉得分散的不够气派,所以选了第三个方案? 

王亦知:

实际上也没那么复杂,我理解的可能是专家也要坐飞机,四个楼走的人少点儿。 

孙伟:

实际上,中国关于航站楼招标的程序也有问题,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设计院会有点优势,对于航站楼的规划、设计、布局,大多数民营设计院并不清楚,关于一个楼好还是两个楼好,北京设计院可能清楚一点,其他设计院则并不清楚。

这牵扯的问题非常多,不单是旅客的事,还牵扯到分期建设的事,内部交通、投资、机场管理等方方面面,要平衡这些事比较复杂。我们国家航站楼投标的程序跟国外不太一样,也属于不专业吧,航站楼建几个楼的问题在投标阶段不应该存在。新机场在航站楼投标之前还进行了一轮航站区方案规划征集。国外对于航站楼建几个楼、交通系统怎么布局先制定方案,这一步都是专业化的团队在投标,由像我院这样的单位在做,等我们论证完以后,确定建一栋楼、两个轨道交通是最合理的,这时候楼的大致形式是确定的,再拿这个雏形到社会上招标,这个阶段建筑设计事务所才来参与,分工明确。我们现在就会出现投一个标,各种造型都有。我觉得设计上,有一半以上的单位投标的构型一点都不合理,投入太大,这也大量浪费了中国建筑师精力,又浪费钱。 

刘德:

厦门机场我们做了十几个方案,确实是像您说的,我们拿到任务书之后就在想是做一个航站楼还是两个航站楼,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形状,为这个就能花费一两个月时间。 

戴帆:

我很赞同你们的意见,我觉得前期就应该把这些规划做好,因为我觉得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思想概念的创造,通过建筑形式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内部体验。

国家大剧院外表很好看,但人进到内部后会感觉非常不舒服,而国外的机场和民用设施,可能外看起来很普通,但灯光、气氛等内部空间都让人感觉非常舒适。甚至可以说,除了北京的T3航站楼等少数几个建筑外,别的航站楼很难谈得上内部的体验,因为中国的设计师还没走到那一步。

我觉得对于一个机场来说,外形重于内在,但外形被人看到的时间很短,可能看一两眼之后就过了,而人待在建筑内的时间却很长,这种时候根本看不到建筑外在,欧美等国的做法则与我们相反,他们可能对外在造型不那么追求,但对内在非常在乎,非常注重细节,处处传达着“尊重人”的感觉,这很重要。 

韩祥波:

你说到细节,我就要说说扎哈设计的银河SOHO,在外面看,感觉非常好,进到室内一看就不行了,做得太粗糙。中国的施工工艺还不能达到那么舒展度和精细度,类似的还有中国汽车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施工完以后也非常难看,就是因为施工工艺达不到那个水平。 

孙伟:

有时候是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施工难度。 

刘德: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建筑设计的专业化还是不够完善,比如国外的灯光设计专门有一个团队来做,而不是机电设计人员兼着做。T3为什么好?因为他是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工程,所以专业团队都到位了。我们也设计过10000平米的小机场,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没有专业照明团队,所以照明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孙伟:

尽管我们知道这些细节多画两张图效果会有所改变,但多画一张图那都是钱啊,当然也会有一个施工工期的约束,而且还涉及到设计费的问题,谁不希望拥有照明团队、景观团队、室内设计团队来做这些工作,但雇佣这些团队后就没钱吃饭了,大机场的设计费相对比较多一些。你们跟国外的设计师交流应该也挺多的,很多国外设计师的收入不比我们多多少。 

刘德:

目前美国刚毕业的设计师收入大约是4000多美元,与国内主创设计师差不多,但他们一年可能只干了一个活或两个活,而国内设计师则要做5、6个活,性价比不一样。我们还经常会碰到老主顾要求打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说你服务得好我就给你涨工钱,他们却要打折。总的来说,国内和国内整个的设计环境都不一样。 

王锋刚:

关于机场项目的招投标,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机场是专业化的工程,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公司来设计,而招投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航站楼的规划,二是航站楼的设计,现在好多机场可能都直接通知在座的几大设计院竞标,民营的设计院不多,全国也就那么几家。

关于航站楼是集合式还是分散式,结合了专家的意见后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过街天桥式是肯定不能接受的,通过与行业内管运营的人交流,知道了他们认为卫星厅式的航站楼比较好,这时候建筑专家和运营专家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我希望能更多地听取运营专家的意见,这样可能更好。 

郭嘉:

对我们来说,相比于飞行区、跑道等地方,航站楼更接近建筑。对于我们这种民营设计院来说,设计航站楼确实比较头大,很多专业确实不了解,需要分包。如果分包出去后就不管了,后期做深化时很多就会对不上号,再做二次修改。如果在做航站楼设计的时候有一些规范,了解机场实际运营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机场运营数据不掌握在设计院手里,基本都是在机场运营方手里,没有这些数据,建筑师要想创新从何谈起,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出了一个五指廊形式的航站楼方案,很多新机场也就都往五指廊方向设计,但有专家指出,五指廊设计中两条飞机滑行跑道不够。这些判断怎么得出,往往不是在专业数据的指导下得出的,因此造成设计与运营的脱节。 

孙伟:

你提到与运行部门沟通,我们最近就碰到这方面的事情。如果运行部门不懂建设也会出现问题。最近,我们正在设计一个塔台,运营方提出设计一面大玻璃幕墙,最好360°无死角,T3的塔台我认为就有问题,玻璃块面太大,柱子少,而且是无框的,单块玻璃就重达1.8吨,这么重的玻璃万一裂了怎么办,夹胶玻璃裂了以后就花了,就使塔台无法指挥;另外,夹胶玻璃导热系数高,夏天室内空调一吹,外层就会结雾,就得有专门的人去刮,人刮的时候不是也挡视线吗?这种就没法交流,使用方说我看T3挺好,就要那样的设计,你跟他说风险他不管,因为这个风险不是他来承担,使用方总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所以一定得多层次交流。你们分包出去的业务,其实团队内也应该有一两个人懂这些东西。

郭嘉:

我是想对我们这种民营设计院提一个建议,要在别的专业上有所延伸,不是说把图纸交出去就完事了,也应该关心一下后面的流程。

孙伟:

国外还存在机场运营与航空公司运营的问题,真正机场的使用方应该是航空公司。国内公司就存在这样问题,你去坐飞机时,还没到起飞时间,航站楼的人就想把你赶到飞机上,只要在飞机上就是航空公司的责任。 

王亦知:

北京院做了比较多的机场设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总承包的体系,通过长期合作培养了一批行李、标识、APM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可以做比较全面的咨询,因为与我们长期合作,他们也很愿意给我们提供一些初步的帮助,使我们设计的每一步都不只是建筑师自己的想法。我们做机场设计时每一步都会有支持,不是只由建筑师自己来做,我们在方案阶段就会跟对方签一些合同,对方会配合我们做一些测算、分析或模拟的工作,所以除了我们的核心团队,等于还有一个很大规模大概几十家的外围团队一起协同工作,各种各样的团队为我们提供各方面相对专业的技术支持,这样能够保证我们每一步都能以比较专业的姿态往前走。

当然我们也专门有人去把控各个方面,例如对标识比较了解的人去控制标识方面的顾问,对行李比较了解的人去控制行李方面的顾问。整体是一个设计总承包,甲方最后跟我们签一个大合同,我们再跟这些顾问签专项的合同,顾问受我们的控制,这样一种模式能够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设计团队,做出来的机场也能保证比较专业。 

刘萍:

有一个比较好的后援团队对于我们的设计来说更得力一些,相对于我们设计院的流程,例如行李等完全由设计师来承担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到设计,还包括制作等许多相关的问题。在实际项目操作的过程中,我也有体会,有的方面设计师有欠缺的话,整体的设计就会遇到困难,所以非常需要这种专业的长期合作的团队从旁配合。

关于设计费我还想说一点,我们国内现在设计师的收费标准被废止以后,导致更没有标准了,全部市场化了,本来设计师对于一个项目的取费就没有标准,市场化以后,要求设计师付出的更多了,但设计费的趋势还是在降低。其实绝大多数设计师都有很好的意向,想把东西做精做好,但是在工期非常紧,设计费又很低的情况下,每个单位会计算设计成本,从成本和设计师自身的付出和得到来说,可能有时在设计上还是有欠缺的。

但是最主观的问题还是由于工期的紧张和管理的混乱,因为很多机场项目的主管领导都是一些行政官员,这些领导不懂机场建设,指挥是比较混乱的,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后天可能又把之前的决定全部推翻了。在工期很赶的情况下,确实容易造成一些失误,或者有一些很粗糙的地方,后来还要弥补,这对于我们本身搞设计的人来说,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李佳音:

说到设计费,今天我正好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新版建筑设计服务收费指导》,这可能对我们建筑界而言是一种正能量,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大家集体不打压,设计费也许能上去。

刚才谈到大数据的事,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大数据运用到机场设计上,这样是否能够让机场的流量更加合理?关于规模,我认为如果单从旅客的使用角度考虑,中小型规模的机场可能会更加舒适一些。如果机场跟城市一样拥堵,产生交通堵塞航空管制等等,就会造成很多延误,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是规模很大的机场,如果毗邻地铁,飞机延误时间长的话,做个地铁就可以回到家了。而且如果设计合理,很多平时没有时间购物的女性,在飞机延误的情况下可以在机场购物,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大机场的优点也很多。 

戴帆:

我去过很多城市的机场,包括乌鲁木齐和南方等城市的机场,看到的所有机场感觉都是在你的想象范围之内,没有什么特殊感觉的东西,只是作为旅客停留的地方。我认为很多建筑设计师都不了解机场的结构,也不熟悉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师要在这种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认为一是思想观念的创造,二是整体感觉的创造,你首先要有一个大方向,想把设计引导到哪个方向上去,或者开创另外一种全新的机场设计类型。现在流行曲线,每个机场不搞几个曲线好像都不行,但是除了曲线这种形式,还有没有其他形式?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我认为我们可能把机场设计看得太重了,应该把它当成游戏来做,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除了和上面说到的专业团队合作,我觉得建筑师还可以跟一些艺术家打交道,和艺术家合作,在设计方面由他们提供一些设计思路,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的效果可能会非常好。

我觉得一个建筑的存在,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构造上的冲击应该远远大于对于功能性的满足,不是说功能性不重要,而是设计和功能应该成为并重的两方面。我经常跟美国、英国的一些老师谈中国的建筑,他们说中国的建筑普遍来说太实用了,太注重功能了,没有建筑的精神了,就是房子。人类之所以发展到现在,就是要寻求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我们的社会一天到晚看到的就是写字楼、商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空间体验性其实是非常僵化的,我觉得从这方面入手,有很多可做的东西。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机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