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不仅是一种绿色规划概念,而且是一个大的绿色体系。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不仅与自然体验关系密切,而且与传统的园林规划和设计,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等相互融合。
北京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实践
1.什刹海地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全球市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导致了以消费为主体的全球特性的出现并占据了城市的主要空间。相同的消费模式、相似的工作经历、全球流通的统一形象和标识是形成这种共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讲,全球化创造了全球共性。这种全球共性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特性—全球消费文化。同时,全球共性的形成过程也是辨证的:当人们变得更全球化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国民化、民族化。也就是说,随着全球联系的增加,世界越来越趋同,这时城市特性就会倍受赞扬和重视。什刹海地区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地区。
什刹海地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景区总面积为146.7公顷,其中三海水面达33.6公顷。作为北京“山水城市”传统格局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什刹海历史上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 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等。什刹海地区的街巷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什刹海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自古以来,什刹海地区就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什刹海历经时代的变迁,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
近年来,什刹海地区旅游事业和酒吧文化的迅速兴起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什刹海的周边,代表全球消费文化的酒吧发展的速度令人惊讶。到2005年,什刹海周边已发展到70多家。什刹海酒吧以极快的传播速度网罗了一批又一批的“泡吧族”。现在,已成为和三里屯、女人街齐名的又一“吧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什刹海酒吧,体验着北京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现代的休闲方式。古老的胡同与新兴的酒吧正在进行着一场唤醒与多元之间的博弈,这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从单一传统文化向文化多元过渡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西城区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对什刹海的商业发展和环境变迁十分关注。为保护历史风貌,特委托委托清华大学作了相应的规划。什刹海周边涌现的酒吧移进沿岸的四合院内,沿湖景观,将按照“既保持既有统一风格、又能体现个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造后的“四合院酒吧”将在不破坏四合院格局的前提下,各酒吧之间可以通过制作一些个性化招牌,保留各自不同的文化符号,拥有张扬个性的空间,为经营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的酒吧提供了条件。
在什刹海地区,传统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从单一的景观功能逐渐向景观、游览、休憩、休闲等多功能的综合开放空间过渡。在渐进的过程中,绿色开放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含义。改造后的什刹海地区将很快成为外地人、外国人了解北京、享受北京,并留恋北京的一个具有深厚地域色彩的、体现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休闲场所。
2.朝阳公园--当代国际文化交往的聚集地
公园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是公园发展的基础,科技是公园发展的条件,文化是公园发展的特征。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其发展中必须加速国际间、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北京现有公园绿地以皇家园林( 古迹公园) 最具代表性。朝阳公园试图在北京现代公园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北京新时代园林的代表作,与颐和园、奥林匹克公园呈鼎立之势。北京朝阳公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承担了城市发展中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朝阳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部,总面积288.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68.2公顷,绿地占有率87%,是北京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除了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憩的基本需求外,公园还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与文化特色。根据北京朝阳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情况,综合考虑公园的区域位置和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北京朝阳公园文化发展的定位为:时尚文化。发展目标是依托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努力塑造“朝阳文化”使其成为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新园林。
朝阳公园时尚文化内容包括国际交流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体育运动文化四部分。除了作为公园必备的休闲、生态等基本功能,朝阳公园的发展重点是北京对外宣传的大型户外场所。通过发展国际交流文化,借助公园周边丰富的涉外资源,开展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化文化活动品牌,逐步使朝阳公园发展成为户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挖掘商务活动的潜力,吸引世界知名公司来园进行企业形象展示、产品推广活动,将朝阳公园建成北京最大的生态型室外会展中心。
近年来,朝阳公园的大型文化和商务活动日趋见多,在社会上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及美誉度。这里已成为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的理想场所。从2003年开始,朝阳公园周边就汇集了京达国际公寓、博雅园、龙阁、碧湖居、北京GOLF公寓、棕榈泉国际公寓、公园大道、阳光上东等。诸多中高档项目,近年来仅环朝阳公园项目的供应量就过百万平方米。无可否认,朝阳公园周边已经是涉外国际公寓最集中的地区。朝阳公园及周边已经成为国际化多元化的生活社区,已经有很多国外特别是欧美人士以及国内精英人士聚居于此。
一个时尚的北京新园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历史悠久的北京迈向国际化的决心。
3.奥林匹克公园 --“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载体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届时将完成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依据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赛后将在中心城的北部形成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及商业设施融合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该中心既可为中心城提供体育及文化活动场所,也是中心城主要的旅游场所之一,是展示北京现代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人文奥运,既包括了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弘扬,也包含了对现代北京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总结。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触目的标志,它宣告着北京多元文化、异质文化融合的时期到来。北京作为首都,代表中国举办奥运会,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充分向世界展示北京文明、开放、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将为北京创造出全新的城市形象,并成为北京城市新文化的象征。
北京旧城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在中轴线严整序列的两侧穿插了自由的水系使旧城的规划布局规整中有变化、严谨中有活泼。城市水系相互连通和流动与棋盘式道路和整齐有序的建筑有机的融合一体.实现了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借鉴了旧城传统的规划手法,由一气呵成的龙型水系贯穿整个公园。在中轴线的东侧和北部形成宽阔并富于变化的水面,与围绕中轴线的布局方式与旧城水系相呼应,呈旋转对称格局,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使整个城市中轴线向北延伸部分与传统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奥林匹克公园背靠城市绿化带,环境优美。公园周边地区经过1990年亚运会的建设和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体育文化中心和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大型居住社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齐全。奥林匹克公园的建成将使之成为北京规模最大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之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形象,并与西部中关村科技园区、东部商务中心区及中轴线南端一起成为北京重点地区构成新北京的风貌。
距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还有将近二年时间。在这二年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的大部分设施将建设完成规划的理念将以实体形态呈现在奥运大家庭面前。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极大地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将有力的推动北京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面向未来的北京绿色开放空间发展建议
1.全面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构建城市绿地系统
(1)市域绿地系统
北京市域内的山形水系等自然条件构成了绿地结构的基本框架;林地、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绿色要素在市域绿地结构中是有突出价值的特色内容,共同构成了北京大“山水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外围的开放空间对城市扩展形成限制,有助于城市结构布局的实现。同时,以绿地为主体的开放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氧源;实现空气降尘与过滤;通过空气通道形成城市环流,缓解热岛效应;形成城市组团的生态化布局模式。
(2)中心城绿地系统
按照新一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绿地系统归纳为:“环状、放射状、点状、带状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即:青山环抱,三环环绕(五环路、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绿化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城墙环),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两路的延长线),十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中心城和郊区,将郊区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大、中、小型公园绿地),由绿色通道(道路、铁路和河道绿化带)串联成点、线、环、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是保证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积极应对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努力提升绿色开放空间的质量
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是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必经之路。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格局、绿色环境、空气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开放空间的形象往往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体现着城市个性,代表着城市形象,因此,提升绿色开放空间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总体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这也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差距在于绿色通道的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带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其中有约125平方公里的绿化用地,以各类公园为主,兼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为维护“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确保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场所,将绿化隔离地区建成环绕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环。
提升绿色开放空间质量的重点在于125平方公里绿化用地的公园和林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目前,绿化用地以新栽植的树苗为主,同时受到违章建设项目不同程度的侵占。绿化隔离带中尚无成规模的风景林地,更无喜闻乐见的市民公园。与世界城市中林木茂密的郊野公园相比,北京尚存在一定的质量差距。因此建议以建设奥林匹克公园为契机,进一步保护绿化通道,将提升绿化隔离带的质量作为城市今后绿色开放空间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3.充分挖掘旧城绿色开放空间潜力,积极引导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近年来,北京旧城开放空间的建设基本上以公园和绿地为主,逐渐弥补了旧城公共绿地先天不足的缺陷。传统上,市民主要通过“逛公园”的方式享受绿色开放空间,而公园的设计理念决定了其以游览为主要行为的功能要求。而绿色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更强调其开放性和多功能性,市民不仅可以“逛”公园,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大”公园内。
作为旧城绿色公共空间的典型场所,什刹海地区自发形成了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消费文化需求开放空间。在经过认真的挖掘和整理后,有关部门又引导消费者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转变。同样,正在建设的北二环仿古公园绿地最大程度地为旧城北部居民提供了具有浓郁北京文化底蕴的开放空间,同时为游客增添了新的旅游景观。因此,建议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并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主题,积极引导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